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7)

(2008-07-24 20:56:32)
标签:

白鱀豚

国宝

淇淇

江江

明星

原创纪实

连载

文化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十三、用滚钩误捕的第四位白鱀豚人间信使——“江江”(下)

 

不幸发生了。由于鱼池面积小,水浅并有斜坡,“江江”沿池边游动时翻起池泥,造成池水非常浑浊,它每天的排泄物也使水质污染;另外“江江”的嘴、尾经常擦碰池底,致使原来已经见好的外伤又开始加重。

“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记录了“江江”生命的最后时刻:

 

 1982年3月29日“江江”移入二区6号小池饲养,该池水浅有坡度,白豚游泳时,摩擦池底、翻起池泥。

4月12日中午水温16℃以上,“江江”食量显著降低,观察其溃烂处炎症发作,游泳无力,呼吸频率加快。4月15日15:30将“江江”起水治疗:用酒精棉花擦去溃烂表皮,涂珍珠粉加卡那霉素粉,然后再敷制霉菌素药膏,治疗后放回原池,4月16日下午1时许死亡。

     

“江江”在这个小养鱼池里只存活了18天,在水产所共生活了129天。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7)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当年作出一个英明决策,将“江江”制作成整体浸制标本,

       使我们今天得以一睹栩栩如生的可爱的“江江”!这是我国先后人工饲养的7头白鱀豚

       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整体浸制标本。这个极为珍贵的“江江”标本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

       究所保存了26年,从未公开报道,鲜为人知。感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信任与支

       持,提供并授权笔者在“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中首次独家公布和报道“氺中国宝”

       白鱀豚的这珍贵遗产。 未经同意,本图片不许转载

           资料来源: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认为:“不良的水质环境,及捕获时豚体严重外伤可能是白鱀豚江江死亡的原因之一。”该文还特别总结到:

 

饲养白豚的泥底池塘不易过小,要求在1500平方米以上,水深2-3米为宜,利于豚体转身活动。白豚多半沿池边活动,泥底池塘埂应以水泥块石筑成、陡边、不应有坡度,埂边光滑,豚体活动时,可防止泛起池底污物及擦伤皮肤。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陆佩洪等研究人员在“江江”死亡后取下它的一块中胸肌,进行肌肉中残留毒物的检测。因为长江下游的水质污染及鱼体和水生生物污染程度均较为严重,水质污染物可直接或经食物链在白鱀豚、江豚体内积累。同时检测的还有取自另一头白鱀豚和2头江豚的肌肉。他们的检测和研究报告“白鱀豚和江豚肌肉中某些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元素的初步分析”发表在1983年第1期《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其中所列的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到,“江江”中胸肌含汞0.506(mg/kg)、锌28.35(mg/kg )、铜1.33(mg/kg)、镉0.0204(mg/kg)、铅0.75(mg/kg)。但与另一头白鱀豚(8201)的结果相比,“江江”还算幸运。

这篇研究报告最后提出:白鱀豚为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水位的降落,食饵的减少,都可能使种群趋向衰落。在南京至太阳洲间的170公里的长江中,白鱀豚数量已很稀少。白鱀豚种群的现状是否与长江下游水质和水生生物的污染状况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这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进行的长江水质和水生生物的污染状况与白鱀豚、江豚保护课题的研究。

这是可爱的“江江”用短暂的生命为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

“江江”是在南京人工饲养的第2头、也是最后一头白鱀豚。“江江”和“苏苏”如果都能象“淇淇”一样命大,正好是一雄一雌,该是多好的一对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3年,对每一个关爱“水中国宝”白鱀豚的人来说,留下的是大喜大悲、悲喜交集的记忆!

之后三年竟无一豚出现。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