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6)

(2008-07-24 20:34:46)
标签:

白鱀豚

国宝

淇淇

江江

原创纪实

连载

文化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十三、用滚钩误捕的第四位白鱀豚人间信使——“江江”(上)

 

就在“容容”与“淇淇”相伴的最后时光中,1981年12月7日早晨7点多,江苏省镇江市谏壁渔业大队社员孙永其、孙宝祖在谏壁港以北400米的江面中,从设置的滚钩上捕获到一头身长1.74米、体重66.5公斤、年龄3岁的雄性白鱀豚。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闻讯马上派出专业人员,用汽车将它安全运到南京。

《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5日报道:“镇江渔民献宝,我国又一头白鱀豚安抵南京”:

 

本月七日上午七时许,镇江市渔业公社谏壁渔业大队社员孙永其、孙宝祖在谏壁江边离岸约四百米江面上,用滚钩捕到一头身长一百七十四厘米、体围一百零九厘米、体重六十六点五公斤的雄性豚。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出科研人员乘专车赶赴现场,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并迅即运抵南京,于当天下午六时五十五分安全放入该所养殖实验场六号池饲养。入池前,南农兽医专家应邀前来会诊,对局部受伤的白豚进行了外伤处理。

……

这次移入池塘饲养的白豚,是全国保存活体的第三头。水产专家们给它定名叫“江江”。科研人员和渔工们正日夜进行精心护理和饲养。

 

“江江”是水产所王谋齐、朱成德、韩名竹等专家集体取得名。后来的所有报道都说“江江”是用江苏的第一个字取的名,这个说法其实有误。实际上,几位专家确实是根据以捕获地取名的“规则”给“江江”取得名,但这个“江”字不是江苏的“江”,而是它被捕获的镇江段的“江”。

那个时候,我国人工饲养白鱀豚刚刚开始不久,一般科研单位更缺少饲养经验。由于水产所没有淡水豚饲养池,只能把“江江”放养在泥底养鱼池里。

水产所专家王谋齐、朱成德、韩名竹在1985年第12期的《江苏水产科学》发表的“白鱀豚池塘驯养的观察”一文中记载了对“江江”生前活动的细致观察:

 

刚移入池塘人工饲养时,“江江”显得惊恐不安,不摄食,一星期后渐渐习惯池塘环境,开始追逐鱼群;一个月后“江江”能在池塘固定投饵点追捕鱼群、自由摄食……1982年2月10日开始逐尾投喂,经过3-4天训练,习惯了人工逐尾投喂的方式,不论在白天或黑夜投喂鱼种,只要投喂者击桶呼唤,“江江”都能准确地获得食物。

人工饲养下,喜食新鲜、游动的鲢、鳙鱼种,一般不食刚死的小鱼,只有在饥饿时偶尔吞食死鱼。“江江”食鱼规格以1-3两为好,最大食料鱼为半斤。3月中、下旬因经常投喂半斤左右的鲢、鳙鱼,“江江”嘴角有刮破撕裂现象。

 

虽然这是一篇科研论文,但当我们读到“江江”因吞食大点的鱼而刮破撕裂了嘴角这个细节时,眼前便浮现出活脱脱的一只活泼、调皮、贪吃的“小家伙”!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6)

 

              捉鱼吃鱼是白鱀豚的看家本领。但这是“淇淇”在捉鱼,而不是“江江”。

                           迄今还没有见到过“江江”生前的照片

                  资料来源: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江江”捕食动作以身体向左侧逆时针方向游向食物,迅速用嘴将鱼咬住,再将鱼头调整在上下颌中部,鱼头朝向嘴内,然后吞下。

“江江”在饲养池内正常游泳时,腹部朝下,姿态端正,靠尾鳍上下摆动身体前进。在池中多半沿池边活动,运动方向始终是逆时针、左侧转弯,无论摄食与游泳时皆如此,在急转弯时,身体急速向左侧腹面弯曲、同时转体。除上述正常游泳外,有时亦出现侧泳、仰泳、翻滚等游泳姿态。

 

几位专家还对“江江”的呼吸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在野生环境下很难看到的“慢镜头”:

 

正常游泳时,“江江”缓慢地使身体上升出水呼吸,动作平缓从容,先是额隆和鼻孔露出,接着吻前端划破水面,背部显露,背鳍出水,眼睛抵水平线;快速游泳时,呼吸急促有力,体背出水较高,甚至可见鳍肢露出水面,但尾鳍不出水。呼气和吸气的完整呼吸动作在1-2秒内完成。有时亦有头部未出水面就开始呼气。

 

“江江”因为是被渔民的滚钩误捕的,吻部、尾部严重受伤。运回当天,水产所的专家们就专门邀请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医师为它作了全身外伤检查,并根据伤情用云南白药外敷治疗。10天之后,又进行了第2次会诊,发现“江江”背部已患有一块脓疮,嘴、尾柄部位大面积溃烂、丛生水霉菌。兽医师进行了切开脓疮的手术治疗,可怜的“江江”疼得直颤抖。

到了3月6日观察,“江江”的脓疮明显好转,水霉病也大部分痊愈,行动随之活跃起来,摄食旺盛,呼吸时甚至可以见到鳍肢跃出水面。

白鱀豚的皮肤对水质条件非常敏感。“江江”开始被饲养在一个1700平方米、水深2米、泥底的大鱼池里,没有水处理设备,科研人员用经常注入自来水的办法增加水质的清鲜。但到了春季,池中水草丛生,水质无法达到饲养白鱀豚的要求。于是,“江江”在这个大鱼池里生活了107天之后,被移入一个面积只有600平方米、水深1-1.5米的小鱼池,科研人员用漂白粉对鱼池消毒,然后注入自来水,再经过暴晒,以保证水位和水质清鲜。当时的客观条件也只能如此。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