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翁伯
海翁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07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8)

(2008-07-25 21:27:33)
标签:

白鱀豚

国宝

淇淇

明星

原创纪实

连载

文化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十四、声驱网捕首次试捕围住9头白鱀豚

 

从1984年开始,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几千里浩瀚的长江中苦苦追寻白鱀豚,为“淇淇”找伴。此时的白鱀豚已经成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捉。因科研工作需要捕捉活豚,必须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这年年底,水生所提出的为“淇淇”捕捉“配偶”的计划,得到国家林业部、农业部的批准。

我国捕获饲养的前4头白鱀豚都属于意外,2头因搁浅,2头是渔民碰个正着,其捕获方法也具有较大伤害性。水生所的科研人员新的目标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去捕捉白鱀豚。白鱀豚课题组首任组长、著名专家陈佩薰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回忆说:

 

怎么才能给年轻活泼的淇淇找个对象,让那些古老美丽的传说在淇淇身上得以延续,成了我和同事们最操心的任务。1983年我作出一个决定,提出谁能在3年内捕到一头雌性白豚,他就是我们的有功之臣!军令状既出,华元渝揭了头榜,他选择赵庆中和张国成两位助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人工捕豚的前期准备工作。从1984年秋天开始,他们3个人几乎没有离开过长江,没有离开过小渔船,风里来雨里去,和渔民吃住在一起。夏天全身被蚊子叮满了红包,冬天双手长满着冻疮,看着实在叫人心酸。

 

就在沉寂的3年中,华元渝带领捕豚组艰难地摸索出一套捕捉白鱀豚的方法——“声驱网捕法”。

他们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1号”生态考察船常年承担长江

                                    白鱀豚生态考察任务。

                 资料来源:陈佩薰著《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2007

            

1986年3月16日,肩负捕豚重任的华元渝带领经过多次训练的16条机动渔船,分成驱赶队和放网队,携带2000米专用的大网眼捕豚网,来到事先选择好的湖北监利县观音洲江段,拉开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围捕白鱀豚行动的序幕。华元渝在1987年第1期《水生生物学报》发表的“声驱网捕白鱀豚”一文中记载了这次围捕的过程:

 

1986年3月16日,我们配备16艘4.5匹马力机动木船,携带由32股胶丝线织成的、网目16厘米、网长2000米的捕豚网一部,组成驱赶船队(6-8艘)和放网船队(8-10艘)来到湖北省监利县观音洲水域,选择了观音洲对面和大湾对面两个水域为捕豚地点。

 

根据他们事先周密的调查,发现每天上午约8时多,有9头白鱀豚从附近江段来到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又是神秘的城陵矶!-笔者注),慢慢向上游观音洲方向游动,活动很有规律。

 

3月23日上午8点半,豚群按常规活动路线进入大回水区,驱赶船立即跟随。9点,豚群进入预定放网水域,放网船仅用5分钟就放好1700米长的大网,把9头白豚全部围住,由于围网面积过大,大网难以控制,只好将它们全部放归江中。

 

元渝后来回忆说当时他有一个失误,捕之前他问渔民,如果把豚围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捕起来?渔民们说: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只要围住没有起不来的。那天刚围到豚时,人们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可围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滩上打不了锚,40多人怎么也拉不动,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里了,水没到了胸,人一个个的都浮起来了,可谁也不松手中的绳子。华元渝的嗓子都喊哑了,拼命叫大家把网放掉,最后实在是没有力气,眼睁睁地看着9头活蹦乱跳的白鱀豚捕出水面后又全都跑了,渔民们也一个个哭成泪人。

这是一次虽然遗憾但非常成功的试捕。有意思的是,受到这次惊吓的9头白鱀豚显然没有接受教训,它们每天的活动路线依然未变。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