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3)

标签:
白鱀豚淇淇苏苏国宝明星原创纪实连载文化 |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
十一、国务院总理为“淇淇”“苏苏”当“红娘”(上)
《湖北日报》早在1980年2月24日就在“新春获珍宝 喜事震中外”的报道中迫不及待地透露,中科院水生所“期望着早日为它(淇淇)再捕捉一头配偶或伙伴。”
就好象一切都已安排好了。
1981年3月3日下午五时许,江苏省太仓县时思公社东升三队社员高传生、陆凤歧2人在长江与鹿鸣泾河的交汇处捕捞鱼虾时,发现江滩上一条象人一样大的“怪鱼”正在挣扎着发出“吱吱”哀叫。“怪鱼”太大太重,他们两人搬不动,便赶紧跑回村叫来高永明、王永法,四个人用大筐把这条“怪鱼”抬回村里的打谷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男女老少都纷纷前来看稀罕。一个青年人提议说:“趁它还活着,赶快杀掉尝尝鲜!”另一位老人马上马上反驳说:“怪鱼肉不好吃,我出八块钱买了,回去煮煮喂猪!”村里见多识广的会计对着“怪鱼”观察了半天说:“这可能是珍贵动物,不能杀!”村民们听说是珍贵动物,经过商议后,就把躺在地上3个小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怪鱼”抬到村边的一个小水潭里放养。第2天,县水产公司的技术员闻讯带着一份南京师范学院印发的“保护白鱀豚”的宣传材料赶到村里,马上确认,这条“怪鱼”正是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白鱀豚!这个消息很快报到县政府,县里立即挂加急电话报告省政府。省政府迅速责成南京师范学院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救护这头白鱀豚,专家小组连夜赶往太仓。据后来现场调查分析,这头白鱀豚是在涨潮时,进入社员们捕鱼的插网内吃鱼,退潮时被搁浅的。
新华社几乎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重要新闻:
新华社南京3月5日电 3日下午,江苏省太仓县渔民在长江喜获一只号称“江中熊猫”的白鱀豚。
据悉,江苏省人民政府今天已派南京师范学院周开亚副教授等人前往太仓接这只白鱀豚来宁,并将它安居在南京师范学院,供科学家们研究。
3月6日,周开亚等专家用借来的一辆工具车,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运输,把这头白鱀豚平安运回南京师范学院,小心翼翼地放入鲸类研究室刚建成的饲养池。专家学者们围在池边,兴奋地观赏着在池中游涞游去的白鱀豚,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大家马上给这头白鱀豚取了一个名字——“苏苏”,不仅代表这头白鱀豚出自江苏,同时还有“起死回生”、“欣欣向荣”的含义。
更重要的,“苏苏”是一头体长1.82米、体重55公斤、胸围91厘米的雌性豚!
周开亚教授在10年后出版的《白鱀豚及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译林出版社1991年)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白鱀姑娘“苏苏”的生动回忆:
初进饲养池时,它不习惯新的环境,对投入池内的大、小活鱼,没有兴趣吞食。工作人员不气馁,坚持每天将隔天投的、已死的鱼捞出来,再投进新鲜的鱼,引诱它食用。几天后,它渐渐适应了,但每天只能吃1斤多小鱼,不到它正常食量的十分之一。这头雌性豚,似乎有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娴静的神态。它在池中娇柔轻盈地游来游去,非常惹人喜爱。
《人民日报》3月10日在向全国读者报道“我国又捕获一头白鱀豚”消息时,特别加了一个醒目的副标题“这一头是雌性,可与去年捕获的配对,为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条件”:
科研人员认为,白鱀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之一,数量少,科研价值极高,是稀世之宝。去年捕获的一头是雄豚,这次捕获的一头是雌豚,两者可以配对,这为我国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喜讯传到武汉,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为“淇淇”有了“天造地设”的伴侣倍加喜悦,他们立即给南京师范学院的同行们发去热烈祝贺的电报,并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紧急报告,希望把“苏苏”移养水生所,与“淇淇”配对。但中国科学院管不了江苏省的事。方毅院长迅速直接向国务院汇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亲自作了批示,请江苏省委领导尽快落实。
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3月18日在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和大家一样,都盼望能早日获得第二头活体白鱀豚,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南京师范学院获得了一头健康的白鱀豚,我们非常高兴,它为我国进一步研究淡水豚类增添了宝贵的研究对象。武汉的‘淇淇’是雄性,南京的‘苏苏’是雌性,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湖北日报在同篇报道中还透露,为了饲养好“苏苏”,南京师院生物系的讲师刘月珍专程来武汉取经,而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也即将启程去南京看望“苏苏”。
一切都在朝着人们希望的美满结果进展!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