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考”的更科学

(2022-07-29 08:05:08)
标签:

考试评价

持续改革

考学施考

绿色指标

ppl

分类: 课程教学

全国多地中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之后,“查分场面”霸屏热搜。中高考是人生的“关键考试”,对考生及其家庭而言,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面对成绩的心态以及对未来的积极规划。对于教育生态和社会发展而言,我们更应该思考,中高考如何“考”得更科学。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以中高考后的反思:我们该以何种心态面对成绩?中高考如何考得更科学?”为题,邀请陈默老师和我进行访谈,下面是我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此文发表在《教育家》杂志20227月第二期上。

 

教育视角:如何“考”得更科学

 

《教育家》:您如何看待“高考查分”场面霸屏热搜这一现象?其背后与考试评价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常生龙:我非常理解考生查阅高考成绩时那种忐忑的心情。高考的分数决定了考生在全省考生群体中的位置,也决定了考生在高考招生环节的竞争力以及可选择高校的范围。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拉开了全国高考综合改革的大幕,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分五批先后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践,积极推进考试制度的重大变革,再造从考试方案、考试组织与实施到考试结果评价与运用等招考新流程,着力促进高中学校的内涵建设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确保教育公平公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新高考综合改革仍在审慎推进之中。在促进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选课走班、生涯规划、综合实践等方面的成果十分鲜明,但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据高考成绩对全省考生进行大排名,根据排名位次选择相关高校的招生录取方式依然如故,《实施意见》提出的“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的改革目标尚未实现。

要改变“高考查分”场面霸屏热搜的现状,需要持续推进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分类考试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考试招生录取通道,努力改变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今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为探索分类考试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是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学生网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共享平台,让高校在平时就能关注到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遴选具有培养潜质的高中生。把集中录取改为平常的学习行为跟踪,并积极为高中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拾级而上。

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录取的招生新机制。探索高校主导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建立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的招生录取机制,形成生源开放性选拔的“蓄水池”,把学生高中阶段的过程性学习记录和各方面的表现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当然,还要着力加强专业化考试测评机构的建设,确保为高校提供的各种测评数据既能展现学生的特长,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教育家》:高考改革如何进一步破解“一考定终身”,“考”得更科学?

常生龙:上海是全国首批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从2014年开始启动试点。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紧扣《实施意见》的要求,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中,高考成绩由统一和选考成绩构成,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过程中施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是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上海的春季高考,各高校严格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选拔与自身培养目标相符合的高中生,在人才选拔以及招生录取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价值。秋季高考在特殊类型的招生、专科自主招生等领域,也全面落实“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各高校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也有很多试点的经验。

在普通批次录取中,“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尚未得到有效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如何在招生录取阶段发挥应有作用,这一问题尚在持续探索之中。各高校主要通过高考成绩、选考成绩来选拔录取考生,当部分考生出现同分,需要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加以研判。之所以会如此,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部分高校、大多数招生计划都是通过普通批次录取来完成的,而普通批次录取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招生学校来不及仔细查看每个考生的所有档案资料;二是各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报告格式不统一,内容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从这些报告中检索出有价值的数据本身比较困难,如何将检索出来的数据进一步转化为证据,又是一道难题。高校其实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如果能够据此给高校提供相关证据,他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同度很可能会高于高考成绩。

破解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难题,一个很好的“药方”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新模式。一方面,需要在如何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数据转化为证据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改革当下高校招生录取的机制,将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录取的方式改为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的持续跟踪机制,利用大数据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双向选择机制,开展高校和高中生常年沟通交流、信息互动和分享机制,让高校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和综合素质状况,对符合培养目标的学生提前“育苗”。如果能够认清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假以时日,“两依据一参考”就具备普及推广的基础了。

《教育家》:2011年,上海基础教育聚焦转型发展最为艰难的攻坚领域,全面开启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近年来,“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怎样的升级,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

常生龙:《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以下简称“绿色指标”),依据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学校进步指数等评价指标,全面衡量学校的办学状况,启动了全市范围的教育质量监测新机制。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下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数据来加以衡量和评估。

“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各区教育局评估学校的办学绩效,提出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有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撑,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具体抓手,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数据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找到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原本潜藏在教育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各区、各校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很多区教育局和学校还就其中一些难点问题做了更细化的指标评价研究,有力推动了“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深化发展。

近年来,“绿色指标”评价从指标体系到测评方式都在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之中,评价指标从原来的1.0版升级到2.0版,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五育融合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融入其中。测评方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由原来的“两年连测、一年改进”调整为“三年一轮、两年改进”,为各区、各校留足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

“绿色指标”在促进教育均衡、激发办学活力、营造良好生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最近一次的初中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城乡之间学业成绩差异总体呈现逐步缩小趋势;在“提质增效,学生学习状态逐步改善”方面,学习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比为80.9%,比上一轮测评有明显进步;对学校教育“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初中学生家长占比为92%,比上一轮测评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最为重要的是,“绿色指标”虽是政府大力推动的项目,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并非政府的强制推行,而是这个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各区、各校都将其作为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来建设,让其孕育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鸡蛋花
后一篇:全力陪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