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
(2018-06-23 06:37:16)
标签: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几个误区学生发展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文科类的课程,其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像理科那样强烈,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的时候的困难和需求也与理科有很大的不同。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有的学生不善于文言文的学习,有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障碍,有的学生非常需要演讲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些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开发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是分层还是分类,一方面要考虑课程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这两种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路径之外,对现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常见的路径。整合的形式包括:
对某一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整合。将原本要在整个学段实施的学科课程,集中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增加周课时量来完成。学生学习知识遵循遗忘规律,如果每周只有一到两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通过整合的方式,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做到注意力聚焦,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对几门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实施融合性教学。比如说有关月亮的知识,在同一个学段里,语文、地理、物理、艺术、数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到,分布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材之中;再比如说高中物理讲述的原子,在化学学科中也有很大的篇幅进行研究;等等。如果能够通过某一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老师们共同来实施教学,分担相应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通过整合汇聚教育资源,强化学科间的融合与分享,在创新课程建设方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把几门学科课程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在一个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上,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说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相关学科中的拓展内容相整合,构建综合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说将学校的艺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服装设计、文学鉴赏、舞台设计……等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戏剧课程,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角色扮演,突出换位思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戏剧和科学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孩子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从综合的、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反倒是进入了学校之后,一门门分科课程,强化了学生从一个个侧面认识世界的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设,让学生多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回归教育本源的举措,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主导、地方指导、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同样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类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也不要求教师编写出相应的校本教材来给学生授课。此类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教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四、校本化没有模式,但需要规范
如上所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没有具体的模式,也不适宜固化成某一模式,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发和建设,取决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以及学校已有教育资源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建设可以随性而为。要高质量地开发和实施国家课程,需要做把握好课程建设的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明确育人目标,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这一点已经反复强调,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要依据育人目标,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建设的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校本化开发的重点、实施步骤、具体要求等。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教师行动的指南,要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选择到相应的课程,体现课程的可选择性;要让选择好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帮助,体现课程的适切性;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认识自己,体现课程的启蒙性;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安全无忧,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体现课程的宽容性。根据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进行分层或者分类之后,每一层或者一类的课程的具体目标就会明晰,课程建设的内容、实施的步骤等也会逐渐明晰起来。
三是研制每一层或者每一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这一课程的框架和逻辑关系。萨尔默·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在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架构起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关系,建立起了课程学习的标准,明确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检测很方便地找到关节点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补充学习加以突破。这样的工作教师平时比较少做,因此也是看上去容易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学校通过反复的培训和专家示范,引导教师逐渐走向常规。一个细化的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教学的难度,不随意超出内容范围,不随意拔高能力要求。
四是研制课程内容。很多教师将课程内容看作是编写教材,这本身没有错,但将课程内容给大大地窄化了。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不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圣经》。课程内容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呈现的方式,比如各类书籍和资料、各种与学科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教具、网络资源以及虚拟实验、相关的课程专家、同伴的学习经验等等。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将传统的分班教室改变成教师的学科教室,让教师坐班学生走班,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学科教室里做相应的环境布置,让环境也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重视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最熟悉的工作,但也最容易出现目中无人的状况。教师最擅长的事情是根据教学进度推进课程内容,关心的教学计划是否按时完成,往往较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存在怎样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个性化,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让他能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方面,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他们探索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到课前,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现自己,发现问题,并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形成。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他们的做法,但可以将其中的基本思想借鉴到我们教学实践之中,助力个别化教师的实现。
六是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其实是随着课程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和学生可以即时评价学习的状况,发现那个方面存在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调整。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检测学习的状况,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教师要树立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将学生分级分类的工具的理念,允许在阶段性测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再次进行测试,鼓励学生达标,促进学生勇攀高峰,而不是一考定终身,不给学生改进或补救的机会。
国家课程校本化,赋予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学校和教师要用好这一权利,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尽快走向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