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与自由·读《我的简史》

标签:
霍金自传约束自由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霍金《我的简史》一书有感
《新课程评论》杂志的编辑团队是一个非常用心的队伍,今年的6月恰逢杂志创刊2周年,在给6月份期刊的作者寄赠期刊的同时,他们还精选了两本书随刊物一同寄过来,以表达自己对撰稿人的谢意。《我的简史》就是其中的一本。
今年的3月14日,霍金先生驾鹤而去,让世人倍感惋惜。这位轮椅大侠、在大学尚未毕业时就被医生判定活不过两年的人,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给人类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遗产,是真正的“宇宙之王”。有时我会这样想:上帝将霍金“囚禁”在轮椅上,或许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约束,让其思想自由驰骋,并因此将人类带进“无边界宇宙”?
(一)
霍金因为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一书而被世人所知晓,这原本是想为自己的大女儿积攒学费的一本书,但要想将深奥的天体理论转化为通俗的、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语言,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在这本书出版自己,他的女儿高中就要毕业了。不过这本书的确在全世界引起了热捧,很多人并不能读懂他讲的是些什么内容,也购买了它并将其放在书橱里附庸风雅,也算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种景象吧。
《时间简史》的出版,让霍金尝到了甜头,在继续自己的理论研究的同时,时不时也会写上一本科普读物,让人们了解宇宙发展的最近进展。应该说,霍金的策略是正确的,人们只有理解科学,才能参与决策。尽管出版商、相关的媒体总是拿他的疾病来说事,让人们对他本人充满好奇,但总的来说,有关黑洞、虫洞与时间旅行等科学概念的传播,霍金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
《我的简史》是71岁时的霍金在新技术的协助的情况下完全凭一己之力写成的,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当时霍金能够自主控制的肢体动作已经不多,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启动红外线感应开关,来构造单词和句子。所以这本书不像其他名家的自传,洋洋洒洒一写就是厚厚的一本,《我的简史》的文字并不多,书中配有大量的照片,从霍金的出生一直到他写作期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基本上都涵盖到了。在这本书中,霍金浮光掠影地讲述了自己从一个阅读迟钝、作业潦草、喜欢各种模型以及制定游戏规则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国际学术巨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你可以从中读出这个被同学称之为“爱因斯坦”的充满好奇的小学生,这个在学院酒吧里跳舞调到抽筋的疯狂舞者,这个喜欢打赌且经常输掉的人,这个为了爱情和不浪费生命而勤奋工作的人,这个三个孩子的爸爸和要养活这个家所付出的努力的人,这个选择理论物理研究并最终把握宇宙运行规律的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读出这个坦诚展示给大众的、真实的、立体的、多维的凡人霍金。
(二)
霍金在世的时候,我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发生了某种变故,地球上的人都走掉了,只剩下霍金一个人,他将会如何选择此后的生活?这个问题的背后,想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始志趣就是要和他人互动,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明确生存的价值的意义。霍金的身体重度残疾,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他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远离人世,静静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但他却对此说不!因为这样做,只能缩短他的寿命,阻碍他的理性思维,让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者。
霍金生命的价值,正是通过与科学家、与普通百姓、理论物理和天体物理学的爱好者以各种方式的沟通中,逐渐得到体现并升华的。他坚持参加天体物理前沿最高端的学术会议,在会议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因此而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身体几次发生病变,甚至气管被割除,都与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有关;他坚持撰写科普读物,用通俗的话语来讲述高端的学术,在向普罗大众普及科学的同时,也为自己赚来了可观的稿酬,让自己可以衣食无忧,安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周游列国,曾经乘潜水艇下到海里,也曾乘气球和零重力飞行器上到天上;他在2012年的伦敦残奥会上充当主持人,在电影《星际迷航》中饰演过自己,与扮演牛顿、爱因斯坦的演员一起打牌,还向“维珍银河”预定了太空飞行;他开着自己的轮椅在校园里“撞”向他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和别人打招呼,甚至还有用轮椅载客的历史。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要和这个世界互动交流,在传播自己的所思所想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创造精神的财富。
一个如此活跃的人,很难用轮椅、用约束这样的词语来对他进行描述。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的要比他还要差很多。或许正因为我们以为自己不担心很快就会死去、不担心自己的四肢很快就会发生变故,所以才会大把大把地耗费时间和生命,做了很多没有价值的事情,而把最该去做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也因为他太自由、太活跃,所以就被广泛关注。关注多了,话题也就多了,以讹传讹的事情自然少不了。他在《我的简史》中对媒体宣传的套路也进行了讨论:“……它们倾向于遵循一个老套:……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只能动X根手指(X似乎从1变到3,依评论者读到哪篇关于我的浮泛文章而定)……”。比如说有媒体报道霍金得知自己患病的真相之后大量酗酒,霍金在本书中对此予以了否定。但因为各种媒体只管相互转抄,没有人去核实相应说法是否真实可信,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被说成真的了。我想,霍金坚持要写自己的这本传记,或许就有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自我的意愿吧。
(三)
是什么原因吸引我要来阅读这本传记呢?我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馈赠者用心选书的一份美意,我不愿辜负;二是霍金原本就是我很关注的天体物理学家,我此前也读过他的多本著作,并在博客中经常介绍与他相关的事情,作为一个学术明星,他本人有足够的吸引力;三是有一些问题我想寻找更为确切的答案,比如霍金成为天体物理学家的基础?比如他为什么和第一任夫人简离婚?比如他如何评价自己的学术成就?等等。
虽然这本书的文字够精炼,但我还是从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他在天文学领域研究的基础,其实在他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萌芽了。用霍金自己的话说:“在我十几岁时,我建造了飞机模型和船模型。我的手工从来就笨拙,但我是和学友约翰·麦克列纳翰一起做的,他比我灵巧得多,他的父亲在自己家里有车间。我的目标总是建造一个我能控制的运行的模型。我不在乎它的外表看起来如何。我想正是同一种动因驱使我和另一位学友罗杰·芬尼豪一道发明了一系列复杂的游戏。有一种制造业游戏,附有生产不同颜色产品的工厂,为它们运营的公路和铁轨以及股票市场。有一种战争游戏,在4000个方块的板上玩,甚至还有封建游戏,在这游戏中每一个玩家都是有家谱可查的整个王朝。我以为这些游戏,还有火车、船舶和飞机都是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愿望。从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这个需求。如果你理解宇宙如何运行,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控制了它。”这应当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原始驱动,而这一点,霍金在中学时代的这种行为为他倾尽一生对宇宙的思索奠定了基础。
比如说他和简的婚姻问题。他和简是在自己生病之后开始相爱,并走入婚姻的殿堂的,而且婚后还生了三个孩子。简是能够预料到他的疾病的发展状况,一定也是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的,那是什么原因把他们俩分开的呢?霍金在书中说,有了三个孩子后,他非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突然离开,三个孩子没有人照顾,于是就希望简找一个人,帮助她来照顾这三个孩子。简也有这样的担心,于是就找了乔纳森·琼斯,并且还让他住在霍金他们的家里。霍金开始可能还是想得开的,但没想到自己可以活这样久,时间长了自然无法忍受,所以提出了离婚。
至于霍金对自己学术成就的评价,因为涉及到那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我就不多讲了,但霍金讲的这些话,还是很值得我们品味的:“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他很庆幸,因为疾病,让他放弃了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而专注于理论物理的思维体操,这正是他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方向选择。霍金还说:“活着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使我拥有一个美妙的生涯。”这样的话语,应该就是他对自己的最好的评价了。
很多人一想到霍金,立刻就能联想到他的轮椅、他的高度残疾,想着他生活的不易。在人们看来,霍金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或许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用这样的眼光看霍金的人,可能自己首先就被约束、被束缚在那个轮椅上了。霍金可不是这样想的,他凝望的是整个宇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宇宙更为宏大的了,相比之下,所有的磨难都是那样的渺小和不值一提。霍金告诉我们人类可以自由到何等地步,连凋萎的肉身都无法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