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
(2018-06-22 06:13:57)
标签: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几个误区学生发展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虽然本轮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推进了十多年的时间,但在基层学校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学科课程看作是国家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看作是地方或学校的课程。事实上,这些都是国家课程,只不过学科课程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课程标准,也编制了相应的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是由国家提出课程要求和实施指南,地方负责管理和指导,学校具体负责加以落实,体现的是课程的三级管理职责。
误区之二是学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与众不同”的课程、创新实验室等,以期让其成为学校的特色。学校所设置的所有课程,其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这些学校关注的往往是学校的特色和政绩,很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上。
误区之三是认为国家课程是所有学校都要落实的任务,没有多少“花头”可做。他们没有意识到国家课程也需要通过开发和建设,才能在学校里得到最优化的设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的设施正是这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他们没有搞清楚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最优化设施来实现的……
将目光聚集在国家课程上,保证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二、国家课程为何需要校本化
目前的国家课程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国家已经明确课程性质、课程标准、课时数和实施年级、评价机制,并编制了相应的教材,由教师负责具体实施的课程,简称为有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国家课程;另一类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学校负责开发、建设、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简称为没有教材的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充满理想。它是立足于当下,在对过去的课程建设的得失进行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而拟定的教育改革的行动方案。理想之所以是理想,是因为它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它总是面向未来。从现实到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渐理解、不断逼近的过程,这就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开发和建设,让学校和教师少一点惶恐感,逐渐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国家课程的另一特点就是普适性。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和贫困边缘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十分显著,教育资源占有上也有天壤之别。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座城市,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办学差异。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的共性而设置的课程、编写的教材,与每一所学校的个性都有或多或少的距离,因此无论是有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国家课程,还是没有教材的国家课程,都需要通过校本化的开发和建设,将其转化为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才能够在学校里加以实施。
国家课程能否得到最优化的实施,取决于学情、教情和学情。就拿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实验来说,那些教育投入比较充足、学校有较好的信息化实验设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施,非常快捷地获得实验数据,并通过与之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得到相关的结论。而那些依然采取打点计数器来做实验的学校,要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至少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不同的校情,决定了各不相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师,因为其教学素养、教学风格等的差异,对课程的实施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当下比较热衷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就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教学处理的独特思路。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课程只有引发学生自身的经验,才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种种经验和知识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巧妙地设计,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发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依据校情从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出发对课程的设计,依据教情激励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这些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实践。
三、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学校最重要的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的课程,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正是由此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位置。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上是划片招生的,入校的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入校的学生因为中考的筛选学业相对整齐一些,但学生之间的志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也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给这些存在巨大差异的学生提供统一要求的课程,采取完全一致的评价。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必须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切的课程选择。
不同类型的课程,可采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策略和路径是各不相同的。
像理科类的逻辑性比较强的课程,常常因为难度过大而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上海和浙江两省率先试点的高考“6选3”模式的改革试验中,两地就有不少学生因为物理课程难度过大、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比较困难而放弃。上海因此还调整了高考招生录取的方案,鼓励学生选报物理。很多学校在“选课走班”试点中,仅给学生提供了合格考、等级考两种类型的课程选择,主要目标直接指向高考,还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和建设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学科校本化课程体系来。
从理科课程的特点看,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其开发成不同层级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就高中物理来说,很有可能的需求包括:只要求通过合格考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考但今后并不准备修习以物理学科为主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考且今后拟主修以物理为主的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需要拓展物理学科视野的学生;想借助物理学科的学习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的学生;对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等等。学生的每一种需求都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不一样,所需要开发和建设的高中物理校本化课程体系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开发出不同层级的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相同需求的学生组成相应的层级班,参加本层的学习和考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