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研新探索

标签:
英语学科高地微课展示教学研究词汇教学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1月7日下午,以“微课堂,大视野”为主题的虹口区高中英语学科高地展示活动在华东师大一附中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专家,英语学科高地的专家顾问团成员、市知名的英语特级教师、虹口区各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虹口区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等参加了高地活动。
学科高地是虹口区着力打造的教育品牌,是推进区域学科研究、提升教研水平、强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从2013年开始,我们启动了第一批学科高地建设项目,包括小学语文、高中化学、全学段英语三个高地启动建设,每一个学科高地都由特级教师担任理事长。毕红秋老师就是英语学科高地的理事长。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每个高地都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邀请市级层面的专家和大学的教授作为顾问团,为整个研究把脉、掌舵,并邀请了市教委教研室作为第三方,对三个学科高地的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的跟踪和评估。
7日的展示活动中,高中英语学科高地的团队成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研方式、提升教研质量的丰富实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示活动中,我也做了一个发言,主要的内容如下:
参加英语教研活动,我自己内心比较忐忑,因为在中学学习期间,我基本上没学过英语,大学也仅仅学了两年。英语的基础比较差,和在座的各位相比有太大的差距。
听了高中银币高于学科高地团队成员对“微课”研究的实践介绍,听了几位顾问和专家的点评,我有一些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为什么要学英语?
这在今天是一个很需要说清楚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委员写提案,认为英语过热,导致了汉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建议降低英语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以及在考试中的比重。后来就有了北京等地的高考改革方案,英语的分值被调整了下去,引发了社会上的热议。
为什么要学英语?从大的方面看,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将英语作为“敲门砖”的阶段,为评定职称、晋级等做好铺垫。一直到现在,职称评定中英语考试还是一项基本要求。之后将英语看作是“工具”,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升学、找工作、与人交流等方面,都凸显了其作为工具的价值。在后来,人们又发现,仅仅作为“敲门砖”和“工具”还是不够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跨国外包服务等的普及,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在同一个平台上争夺工作的机会,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人容易在这个平台上立足。英语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我个人以为,这还不够,我们之所以要学英语,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刚才梅德明教授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改革,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关注知识,转向关注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指向学生的素养。一个人的素养越高,这个人就越完美,所以我说,英语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
第二,语言学习的方式
汉语作为母语,和英语都属于语言类的学科,但两种学科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作为教师,要理解这些差异,并学会利用这些差异,让学科教学更加有效。
就拿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来说,汉语的听和说都是在学前阶段完成的。是在和自己的家人、以及周边邻居耳濡目染的环境里逐渐学会的。2-3岁的孩子,就能够进行流利的表达,有完整的思想,让人惊叹不已。孩子们的这种学习,采取的方式是综合法,又叫整体认知,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的方式,来获得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大多数孩子的英语学习都在母语学习之后进行,而且很多孩子学习英语是从字母开始的,先认识26个字母,然后学习单词,接下来才是基本句式……这是一种分析的方式,将英语分解成最为基本的元素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母语的学习方式恰好相反,对此我们是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为什么很多学生喜欢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导致在学习上的困难?这与他们母语学习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是很有关系的。我们如果对此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就会找到相应的突破对策。
第三,教学研究的方法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学科值得研究的领域太广泛,一个老师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全面涉猎,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如果大家能够在学科的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培养等一系列研究的某一个方向做出自己的努力,取得高人一筹的成绩,你或者这个团队就会成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你们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学科的高地。
高中英语学科高地刚才所做的汇报,让我眼睛一亮。首先,他们抓住了词汇教学这一学科的核心问题、以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通过建设系列微课的方式,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范式,是“幕课”、“翻转课堂”等理念在教师培训方面很有意义的实践。
更为难得的是,他们有关词汇教学研究的“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进行问卷调查,1000份学生问卷和120份教师问卷,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问题导向”;二是从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中,找准了一个切入点,即词汇教学,从点上进行突破。这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现了“问题聚焦”;三是对微课的类型进行了界定,确定“微讲座”和“微课例”两种模式,规定时常一般为5~8分钟,并制定了微课评价量表,在实施拍摄之前,就对微课的质量监控做出了精心的安排,确立了“精品意识”;四是组织团队成员视频拍摄,并选择了微信这种新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教研活动方式的创新。这其中,就体现了学科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如何提升教学研究质量,如何针对自身教学的真问题开展研究,是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
第四,用技术解放教师
要将微课这种教研形式做的生动活泼,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参与其中,对一节节微课的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内在的联系的微课,更容易促进教师的深层次思考,也更容易吸引教师的注意力。
为了维护微信这一平台,学科高地的教师们的课余时间将会付出很多,设计并拍摄视频,上传到网上和大家分享,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对老师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想,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之中,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教师,不要因此增加了教师在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工作量,要将教师从技术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和思考。为此,教育局最近正在引进、开发一个平台,将更多的事情留给平台去做。这件事情已经在启动,下学期就可以使用了,希望学科高地的微课可以拿上来运行一番试试看,看维护管理、数据分析等是否更加便捷。
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虹口英语学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英语学科高地团队所做的有益探索,祝虹口区高中英语学科高地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