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
(2015-01-12 06:28:28)
标签:
我兵器举着大刀ppl |
分类: 他山之石 |
在网络上看到了卜冬撰写的这篇小文章,感到很有意思。平常的话语体系中,“我”是少不了的一个词,在说这词的时候,它所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很明确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并非今天所说的自己,而是一种武器,以及拿着这把武器呐喊叫嚣的气势。
想想这个词从古到今的变化,似乎真的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直接的关联。不知道卜冬的这一解读,您是否认可?
“我”是什么?
作者:卜冬
有一个无聊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把它换成“我是什么”,那就有的聊了。
“我”,是一种武器,且看甲骨文里的“我”,一把带长柄的战斧。中国传统文化叫人要谦卑,那时儒教以后的事了,起码甲骨文那个年代,人是很张扬的,有“我”为证。
自从有了石斧青铜铁器,人类进入冷兵器时代,武器越来越吓人,古人造出了许多与兵器有关的字,比如戈、戊、戌、戎、成,都是兵器,而其中最厉害的,就是“我”。戈,一种横刃兵器;戊,战斧加戈;戌,比戊更大的战斧;戎,戈加盾牌;成,能称霸一方的大刀;我,有许多利齿的超级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武器。这些字,如今大多都被时光流水洗去了血腥味,你想了解它的本来面目,只能到字典里去想象了。
在那个处处暗藏危机的古代,我,如何安身立命,靠手里的武器;我,如何征服群雄,靠手中的武器。那个时候,要么横刀跃马,要么枕戈待旦,走到哪里,人手一柄刀斧。那个时候如果有广告,就像关公关老爷,一定离不开那柄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
专家解释“我”的造字本义是:举着大刀,呐喊示威。真是一个血脉贲张的年代。
什么时候,血性慢慢减退?看一下“我”就知道了。“我”上的利齿慢慢减少,利齿变成了“禾”,柔软的谷类作物,虽然还有一半是戈,但明显温和了许多。到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我”,已经变成“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后来有了一个新字,“我”加“口”——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那是后人不甘堕落的残余血性。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面,万众持枪呐喊“风!风!”,气势恢宏。这时如果喊“哦——”,不知效果怎样。不过这一场面,倒是“我”的古义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甲骨文的年代,“我”不是单数,是部族的称谓,是复数,是集体。那时的王室贵族,主要做两件事,祭祀和征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两件事,尤其是后者,都需要群体,要有部族的拥戴和追随,这就是“我”。当余、予、吾,这些第一人称单数名词出现时,咱中国人已是儒雅的谦谦君子,不会喊“哦——”了。
“我”的本义里那种强者的骄傲,早已迷失在金戈铁马的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