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十个关键词(三)
(2013-03-06 07:20:01)
标签:
实证数据校本培训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关键词之五:实证数据
今天,我们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但我们自己对数据本身是否有足够的敏感?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但教育是一门科学性程度不高的科学。衡量一门学科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关键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某一机构做了一个实验探索,可以在另一个机构加以重现。教育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某个学校搞得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换一所学校去重复,效果往往就不怎么好。
为什么会如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需要深思:一个方面是教育自身的特点,教育的成效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教师本身的素质、学生的特点、师生关系、教育环境、学校的文化传统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别人搞一个导学案,其背后是由上述诸多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拿到的仅仅是导学案的皮,很难将其背后支撑的诸多要素照搬过来。另一个方面是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先给大家举一个事例。北虹初级中学委托管理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学。两校在共建过程中,北虹初级注意利用市体校体质监测资源,对预备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全样本的体质测量。测量的结果让校长很意外,超过50%的学生属于肥胖型的,其中包括那些看上去不怎么胖的孩子。测量结果出来之后,学校做了一项工作,对该年级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并针对男女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增设了不同种类的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他们近期准备做第二次的测量,看相关的课程跟进之后,学生的体质是否发生变化,以此来判断课程调整是否有效,并做后续的跟进研究。
这种通过实证性的数据来发现教育问题,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调整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探索,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都参加了上海市绿色指标质量检测,并获得了有关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业状况、师生关系、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课程领导、作业和睡眠状况、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体质等诸多方面的详尽数据,今年第二次测量的相关数据本学期也会出来。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应有的价值,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课题或者项目的形式加以研究,如何让这些实证性的数据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是我们今天要特别关注的。
除了上海市的绿色指标提供的相关数据,我们区还以学生动力指数为切入点,依托大学的智力资源,构建了更加细致的评价指标和测评方法,我区的不少学校都参与其中,成为这个领域的先行先试者。这些实证性的研究数据更加富有价值,有很多是我们区所特有的,对指导我们如何激发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很有帮助。校长们对此要有足够的敏感,要善于让这些数据说话,成为自己教育管理的好帮手。
其实,我们平时的教育管理中,也在不断收集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教导处的学习成绩记录、政教处的学生违纪情况记录,信息中心的学生在各种场馆中活动的信息……等等。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信息到了这些管理部门之后,就变成了垃圾,堆放在电脑或者库房里,很少有人再去动它。如何让这些沉睡时数据苏醒过来,也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深思的。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要为信息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如果我们自己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熟视无睹,怎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呢?我们正在开展的“电子书包”的实践探索,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给教师和学校提供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实证数据,让我们的教学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分析型,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品质。这些,都有赖于校长自身对数据的认识和利用。
关键词之六:校本培训
教师的成长,有两个重要的途径:一是立足本职岗位的潜心实践;二是富有实效的教师培训。一个人的刻苦钻研固然值得肯定,但很多时候常受视野和信息量的局限,使得自己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思考;培训部门组织的集体培训,又往往是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让教师心生厌倦……
学校要发展,核心在教师。“十二五”教师培训的整体框架中,有50%的课程交由学校自行安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反映出管理部门对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反思,也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教师培训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校本培训。
在去年2月份的校园长例会上,我曾提出了有关校本培训的几个观点:第一,教师缺少的是解决实际性问题的实践性智慧,而实践性智慧的获得往往来自一线的课堂和真实的教育场景。将培训的主阵地迁移到课堂上,迁移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校本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第二,校本培训课程的设置不能因人而建,不能根据学校能够请到什么专家就开设什么课程,而是要依据虹口区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然后再寻找什么人能够胜任这些板块的课程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培训和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学校要编制校本培训课程的整体方案,对三到五年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整体策划,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发生。要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学校教师培训课程的指导专家,对课程方案进行论证,保证校本培训课程设计的起点高、实施起来更加富有针对性。要加强培训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培训效果的监测,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走向一致;第四,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说到底,教师自己的内驱力是培训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每个教师都有提升自己专业水准的迫切需求,贴近教师需求的培训,一定会受到欢迎的。
在实践中,我区的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方面有非常多鲜活的经验,去年暑期的全区教师培训上,已经有部分学校做了经验的交流,反响良好。去年暑期的教师培训,在立足校本、关注教师内在需求方面也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年我们要将这件事情进一步做好。
在2013年,我们将印发“学校校本培训的指导意见”,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帮助学校理清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帮助教师理清校本培训的价值所在。鼓励学校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反映虹口水平的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培训的品质。
校本培训的工作,还要和当前的几项重点推进的工作相结合。一是学科高地建设。鼓励学校从某个学科为龙头,打造区域的学科高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二是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鼓励教师参加非学历的专题培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专家型教育团队的打造。一方面是学科内的不同学段教师的组团发展,再一方面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发展。区特级教师协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要在这中间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支撑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