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

(2012-02-15 07:50:13)
标签:

教育局领导

学校自主发展

办学效率

办学效益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在教育管理中,有很多事情是相互关联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1.教育局领导和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

教育局和学校之间,如何摆正各自的位置,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事关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先来看两个事例:

事例一:十年课改调查

2011年,由教育部启动的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上海市“二期课改”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10年来,新课改实施的现状如何?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如何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教育网开展了一项网络调查。其中,有两个数据非常引人注目: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但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

为什么大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对课改总体的满意度不到25%呢?这与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属性和规律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式和规律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发布课程改革的纲要和方案,编制课程标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提升和成长。有人形象地从国家到学生,将课程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层级,分别为:

理想的课程:即国家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它对新课改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是一个理想化的课程计划。

设计的课程:相关专家根据课改办的要求,结合国家的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编撰出来的一套套的配套教材。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对课标不同程度的理解。

实施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所展开的教学实践活动。

实现的课程:即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的东西。

从理想的课程到实现的课程,每一次的传递,都会导致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会像“蝴蝶效应”那样被一级级地放大,到了学生层面,新课程的一些精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改革的专业自主权并非来自上级部门,而在学校、在教师手里。如果学校和教师依然需要在考试成绩和课程改革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当然首选选择考试成绩,因为这样的做法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不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学校和教师如果没有课改的积极性和动力,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是很难的。

事例二:永威的经验

如果全力以赴投入到课改实践之中,是否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大家最为纠结的话题,现有的评价体系,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大家瞻前顾后,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在我的家乡河南沁阳,有一所非常用名气的学校——永威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是原来江苏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蔡校长入主永威学校,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让该学成为了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他的主要做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细立规,有章可循。事事有章可循,不留空白。单是在教学方面,就有备课、讲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周周清、学生课内规则、讲课制度等。每一个制度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需要再附加解释和说明,既便于师生操作,也便于领导检查。

2)领导带头,层层带动。制定制度不难,难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而制度的落实关键是领导带头。每天早晨54066岁的蔡林森校长一定准时站在操场上,看着师生们出操。一个学期内没有一个早晨缺席或迟到。每天早上检查完早操后,便接着检查早读,在不同的楼面间巡查,一丝不苟。

3)责任到人,狠抓检查考核。制度落实的关键是检查和考核。为了把制度落实到人,学校与每一个教师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人人照章行事。这使复杂的管理简洁明了,减少了扯皮推委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大搞赛课,推进课改。蔡校长到学校之后,发现教师加班加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非常严重,于是就有了第一轮赛课,主要解决满堂灌问题;第一轮赛课结束紧接着是第二轮赛课,主要解决在课堂上如何避免把学生自主学习搞成了形式主义、花架子的问题;然后又是第三轮的赛课。实践他在杨思中学就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能紧张思维,有效地学习。

我非常关注其中的第四点。如果我们注意调查分析一下各地课改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教师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赛课活动,是各个学校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经验之一,这样的经验,我们是完全可以学习,并创造性地在学校里推广的。

十年课改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课改要取得成果,一定要发挥基层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关注课堂,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的改进上做文章。

学校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总是跟着教育局领导和各科室转,上边有什么样的要求,下边就做什么。这样做最省事,也不大容易犯错误,但长此以往,学校将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领导要主动思考学校的发展,在和教育局领导沟通的时候,不仅仅是听领导如何说,更重要的是向领导介绍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可以加以推广;有什么具体的困难,需要教育局协调解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要花大精力保证规划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和落实,使得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育局以及各职能科室,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手不能伸得太长,把原本学校自己该做的事情“越俎代庖”。教育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校发展的监督。监督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办学;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办学。二是为学校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特色多样化”、“绿色生态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区域教育格局才有可能形成。

 

2.效率和效益的关系

曾经有旅美教师这样比较中美的基础教育: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

“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的比较,那么可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的效益,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的效率。

效率和效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指的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讲求的是数量,多多益善;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入成本合理;二是提高产出的质量;三是产出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关注教育内涵发展,其核心是提升教育的质量,这本身就是对效益的一种追求。

我们当下的教育,较多地体现为追求效率的教育。

具体表现在:1)重知识传授和记忆性的学习,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关心知识的应用价值,不注重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2)通过增加课时等手段,强化考试科目,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3)通过大运动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刺激-反馈”的机制;4)通过大量的不加选择的作业,让学生反复操练,已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这样做确实是可以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的。从振奋精神的角度看,偶尔用一下或许也能起到奇兵的作用。但如果长期采取这种方式,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第一,视各种规则和法律为儿戏;

第二,助长了一批懒教师在学校里生存;

第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逐渐丧失。

时间和成绩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成绩和学生的作业数量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的“绿色生态化”,是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着力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教育局要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督查,让那些明显违反课程设置、上课时间规定的行为,让那些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逐渐在学校里消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是区政府、教育局的职责,但这种监管不能解决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学校自己要想清楚,该如何去做,才能够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轻负担高效益的办学目标?

如前所述,各校在课改方面成功的经验中,最为核心的经验就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动起来,课堂更精彩。举办各种各样的赛课制度,让教师把注意力都关注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这是硬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