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确自己要什么

(2011-05-19 07:40:23)
标签:

项目研究

想要什么

学校发展

教育态度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518日上午,区教育局党工委、教师进修学院干训处举办以“重项目引领、促学校发展”为主题的高研班、中青班项目交流活动。我最近主持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升中小学作业品质”的重点项目推进研究,对和项目有关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因此也参加了这一交流活动,并在会上针对交流的主题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项目研究

项目是一项带有研究性质的工作任务,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研究、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和教师上好一节课的过程是很类似的,也和学校的很多管理工作是很类似的。

要把一个项目做好,必须要明确三点:

第一,你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的是速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出的都是力度,那么必然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境况,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像一节课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人一样,一个项目也不可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那就必须要明白那些事情是可以去做的,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白做什么是界定项目研究的内容边界,明白做到何种程度是界定项目研究的水平边界,边界清楚了,研究的方向才会明确,也能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状况。

第二,怎样获得你想要的?

知道了要什么,只是项目研究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制定项目实施的方案,包括设计项目实施的路径、明确实施的策略、配置相应的资源、协调相关的人员等等,并按照预设的时间节点有计划地推进项目。这就像盖一个房子,首先你要想明白造这幢房子的功能、意图,把“你要什么”说清楚,但仅仅有这一步房子还不能造起来,还需要请人来根据你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并在确保规划设计与“你要什么”相匹配之后,自主施工单位或者自行开展施工建设。

第三,怎样证明你获得了你想要的?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你还需要不断地收集证据,来判断这个项目是否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偏离了主题。所谓收集证据,就是要让案例来说话,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案例,来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检验。举个例子说,某教师想实施“提升作文品质”的项目,需要一线的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要有新的举措。教师A采用的办法是提升作文批改的精细程度,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标点、字词、句式等的错误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来,作文本被老师的红笔涂写的到处都是红颜色,并在最后的批语中,给学生提出了改进作文水平的若干条建议。教师B采用的是在批改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地在评语中放大这些闪光点,最后再给学生委婉地指出,如果在某一方面再改进一些的话,你的作文会有更大的进步。教师A的作文批改是细致入微、洞察秋毫;教师B的作文批改不看细节、注重激励。哪种批改方式更容易提升学生的作文品质呢?有了教师提供的这些案例,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分辨了。

 

二、关于学校发展

学校能否发展,与教师个人对待教育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组成学校的诸要素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就是教师。作为一名高研班、中青班的学员,要持有以下三方面的教育态度。

第一,要尽责。

我们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很多人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尽责其实最为关键。教育也是如此,很多人对现行的教育多有微词,甚至大声讨伐,但他们并没有想明白,“全社会到来关心教育”这句话中,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他也应该为教育尽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树立“教育兴衰,我的责任”的信念,每天三省吾身,我是否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使得教育越来越好。每个人都这样想了,学校自然就会发展了。

第二,要具体。

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靠空话套话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定要有具体的行动才行。教育中很多管理的问题、课程教学的问题,大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感觉的层面,比如为什么一节课要40分钟,为什么某门课程每周要排4节课,为什么一门课的作业时间要控制在一定时间段内,等等,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我常说的一句话:“跟着感觉走,错误总拉着你的手”,我们只要努力将教育问题具体化,从经验性向科学性的方向靠近一步,就是对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要坦诚。

项目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求真求善求美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的态度。其实何止是在项目研究中,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做到坦诚、实事求是,这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是学校中的中坚分子、骨干力量,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不能做到坦诚,教师和学生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也会跟我们兜圈子。只有坦诚,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才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才会让大家放下包袱,轻松愉快地开展工作。有了这样的氛围,学校难道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