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陶研陶三十年

标签:
师陶研陶现场交流三十年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在“生活教育与素质培养”现场交流会上的发言
5月19日上午,由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虹口陶研发展中心和钟山高级中学联合举办的“生活教育与素质培养”现场交流会在钟山高级中学举行。交流会安排了深入课堂的听课活动,各校师陶研陶积极分子的论文交流以及论文的颁奖,市、区陶研会的相关领导和专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87岁的吕长春先生等也参加了交流活动。
我是第一次见到吕长春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很好,讲话的声音也非常的响亮。他在会上给我们讲了自己在上海育才中学读书期间,陶行知先生鼓励他积极开展创造的两个故事,让人非常感动。其中的一个故事,是陶先生针对当时学校食堂里饭菜味道不好的现状,给少年吕长春提的一个问题,日本有味之素(味精),你能否也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味精,改善我们的忽视,弘扬民族气节呢?少年吕长春为此进行了调查,搞清楚了味精是利用面筋通过酸碱反应制作出来的。怎么制作面筋呢?他到农村去调查,了解面筋的制作过程,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验,终于制造出了自己的味精,少年吕长春非常激动,给它命名为“育才味精”。陶行知为此专门给他写了一份奖状,对他的创造发明给予鼓励。上面写道:“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吕长春先生在讲故事
陶行知先生给吕长春的奖状
在现场交流会上,我也做了一个交流发言,主要内容如下: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举行这样一场现场交流活动,来表达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敬意,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想以“三十年”作为一个话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三十年
从1917年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到1946年逝世,时间跨度正好是30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正是在这个三十年里萌发并最终定型的,其典型的标志就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站在今天来看这三大原理,会愈发觉得它的重要价值。
先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各种教育理念,与之是多么的相像啊!但很可惜的是,我们的现状是:教育是教育,生活归生活,生活和教育并未出现交集。孩子们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学习,但所学之术却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去使用,使得很多孩子痛苦万分、充满挫折、缺少成就感。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再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但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这一点了吗?2010年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变革是如此的巨大,教育跟上了吗?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最近的十年内,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对社会力量的运用就更加不堪了。到现在为止,有关家长的系统教育还没有什么组织和部门进行承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全社会都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我们一直在高呼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但唤来的都是对教育的指责,很少有社会团体、机构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为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说“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这样的一种教学观在今天越发凸显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很少能够预测出十年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教师不敢保证今天教给学生的东西,一定就是孩子未来所需要的。“教学做合一”告诉我们,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的素材,将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做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孩子自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对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是我们今天应该采取的最为基本的教学法。
二、跌宕起伏的两个三十年
很多人在研究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之后,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却没有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是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的。
陶行知先生去世之后,全国各地学陶研陶师陶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从1946年到1951年这段时间,曾有过一次高潮,但到了195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1951年5月,开始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武训传》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但由于拍摄阶段横跨了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因此与“阶级斗争”建立起了联系。陶行知曾提倡武训精神,也因此受到全面批判,原来的评价都调了一个方向。到了1959年之后,陶行知研究在国内成了一个禁区。陶行知还健在的时候,周谷城就对陶行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过异议,认为“如果政治清明问题不解决,教育总难发挥作用。”多年之后,他的这些话不幸而言中。
这样的一个低谷期整整持续了30年,要感谢陈鹤琴,因为他向教育部写信要求重新评价陶行知,才有了1981年召开的纪念陶行知诞辰90周年大会,并恢复了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名誉,长期沉寂的陶行知研究开始复苏。
正是在这个低谷期,我国的教育已经在凯乐夫的教育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体系,建了起了另外一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加上30年来很少有课程和教育方面的专家涉足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研究,再让我们的教育回到陶先生原来开创的道路上已经非常难了。
从1981年至今又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第三个30年里,全国各地师陶研陶活动开展的蓬蓬勃勃,陶行知的理论在和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之后,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除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之外,他的师德楷模、他的科学教育、他的创造精神、他的师范教育……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为人们在新时期践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三、继往开来的三十年
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在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我们越发感受到他的教育思想的光辉。但我们对他的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够,实践的面还很窄。要想在未来的30年里,再次掀起一个师陶研陶的新高峰,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也就是进一步转变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看法。只有真正地认识到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宣传者、播种者。
第二,勤于教育实践。教育行为的变革很难,是人们发现用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就可以满足家长、学生和学校的要求,换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自己需要重新来过,其中必然存在着的风险。因此实验学校的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实验学校展示实践的成果,给犹豫不决者以信心和鼓励,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到师陶研陶的队伍中来。钟山高级中学开了一个好头,他们通过学习陶行知,尝到了甜头,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但仅此还太少,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学校,更多样化的实践经验。
第三,发挥更大作用。陶研会在推进师陶研陶的活动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吸收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加入陶研会,认真学习和体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做陶行知教育思想新的践行者;另一方面,要培育更多的骨干分子,让他们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