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带来的变化

标签:
北大附中单元制导师制课程改革走班制校园 |
分类: 校园一瞥 |
在北大附中考察学习,副校长张思明先生给予了热情的接待。
知道张思明,源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本套丛书向大家介绍了11位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张思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撰写的《用心做教育》一书,对他的数学教学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回顾和总结,虽然我和他不是同一学科,但读了也深受启发。这次过来学习才明白,原来他的籍贯是上海,曾在我们区“虹口一中心小学”读过书。
北大附中推行的走班制,给学校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今天再就这个话题谈一些自己的观感和看法。
单元长和学长团
高一高二的所有学生,平时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就是单元活动室了。活动室是本单元的学生们自己布置的,从设计单元装修方案、向学校申请经费布置,到购置家具、灯具等相关设备,全部由学生自己讨论并作出决定,学校给每个活动室提供大约3万元左右的经费。可想而知,每个单元的装修风格是迥异的。
每个单元由一位单元长,由教师来担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除了单元长之外,更加细化的管理由学长团承担。所谓学长团,就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因为提前一年进校、先学一年课程,因此在课程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困难的帮助等方面,都会给一年级的学生很多的帮助。
我是很赞同这样的做法的。大同学带小同学,做好榜样最重要。学生之间互为“小老师”,其作用不仅仅是被教的一方受益,教人的一方也会受益,这是学生之间相互促进,互助提升的好途径。当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在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了“二单元”学生制定的一些制度,转载如下:
其一:单元活动室守则
1.保护沙发,人人有责,沙发附近不吃喝,无鞋印;
2.随时保持桌子是“东西走向”;
3.所有小圆凳使用过后摞在一起归放在桌子一旁的指定位置;
4.诸如食品包装,笔,废纸,北附日报,塑料袋等物品不要遗留在单元活动室;
5.为了给更多同学节省出桌面空间,书包不要放在桌上;
6.单元活动室西面是无声区,选择在此休息的同学请保持安静;
7.值日标准已张贴,请值日生按照上面的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其二:二单元集会考勤制度
1、集会,指单元集会(含全单元集会、高一单元集会、高二单元集会),升旗仪式,单元干部会议。
2、风纪委员负责所有学生请假办理,网上记录,违纪公告等相关事宜。除单元干部会议外,迟到、早退、缺勤者由各班负责人记录,在集会结束后报给风纪委员会。
3、集会时间:单元集会每周四3:00开始,升旗仪式周一7:30开始,单元干部会议每周一4:45开始。
4、请假要求:
病假:学生生病须持医院证明或学校医务室证明休假,并到风纪委员长处审批。集会前,向风纪委员或单元长,电话请假。
事假:因事持本人申请提前请假,到风纪委员长处审批,连续3次事假须到单元长审批后方可休假。学生须有正当的、可证实的理由,否则按逃避集会行为处理。(见第8条)
公假:提前提交有关部门正式信函请假,经风纪委员长审批后方可休假。
事后补假经核准属实亦可。若有特殊情况,风纪委员或单元长审批后,有义务告知风纪委员长请假人员名单。
5、考勤记录:
每次集会由风纪委员负责登记学生出勤情况(迟到、早退、缺勤),并于当天在网上登记,在论坛公布。
6、考勤评定:
纳入学生集会考勤成绩。
学生在集会时迟到10分钟以上则视为缺勤;三次迟到或早退记作两次缺勤;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每缺勤一次,扣2分。
7、惩罚措施:一学期内,集会考勤成绩凡扣除分数满8分者,撤消行政部风纪部职位;凡扣除分数满12分者处以警告处分,满16分者处以严重警告处分。
8、网络查询:考勤结果可由学生本人、家长、导师、单元长按权限上网查询。
9、违纪行为:凡出现代签到、代答到、谎报、虚报人数、假病假、假事假等逃避、作弊行为,一经查处,一律撤消行政部风纪部职位,并处罚以警告。
二单元风纪委员会
二单元
专业教室和导师团
在同一个年级里,不同学生选择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在同一门课程里,不同学生选择的老师也是不一样,因此单元学生上课的地点各不相同。学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教室,这个教室既是学生小班(30人)上课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模块研究的场所。北大附中的教师办公室比较大,每个办公室的人很多,所以有了专业教室之后,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于在专业教室里备课、做研究了。
学校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室里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在某一个教学模块上深入钻研,以便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当然,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说高一、高二两年,为了避免学生不着边际地猜测,理科学科的作业中不布置选择题。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对教师的作业设置、批改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考察点,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审视。还有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随意提升教学的难度,这对一所名校的教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再说考试命题,因为学生没有补考的机会,怎样既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让分数比较好看,也需要教师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命制出试卷来。……
走班制带来的变化还不仅仅是这一点。原来的课程是学校设置好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学生可以决定某门课程是先上还是后上,可以选择某个老师的课程,这不仅需要导师的指导,更需要自己的判断和抉择。随着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原来的学生处、教导处……等职能部门已经不适应学校改革的需要,改成了现在的“学部”,也就是年级管理的模式。当然,每个学部需要有一整套的管理机制。班主任没有了,导师出现了,每个导师负责15位同学,主要对他们的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学校的图书馆不在是上课的时间段内空无一人了,那些没课的学生、觉得单元里不够安静的学生纷纷来到了图书馆。他们不光在这里看书学习,还对图书馆的建设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创意。在图书馆的“康幔屋创意墙”上,我们看到了初三同学的一幅作品,利用六面不同颜色的纸方“骰子”,搭建成不同的图案,加上自己的荐书单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可以经常变换。
教师办公室
专业教室,课桌比较方正,便于拼接组合
图书馆
康幔屋创意墙
几点思考:
1.我是比较欣赏北大附中的教育改革的。不过每一次教育的变革,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赢得教师、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学生在网上的反馈看,对这一变革还是比较支持的。因为时间仓促,没有了解教师、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如何。家长送孩子来学习,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要改起来也非常不容易。如果各方能够形成合力,则事情就比较好做了。
2.学生有了很多的自主空间,可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这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探索。但学校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具有明显的“偏科”特点,对某些方面非常投入和执着,有很深的造诣,但要完成某些课程的学习方面无能为力。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否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某些课程的学习中过不了关,甚至导致不能毕业呢?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还是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扶持?
3.课程的模块设计,给了教师更多自主的空间。如何对这些模块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从学校已有的评价来看,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没有涉及到教师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这也是几乎所有学校的一大弱点。两个教师,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可能是一样的,但一个教师采用让学生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成绩,另一个教师采用让学生理解课程的方式来提高成绩,两者的差异还是蛮大的,但大多数学校对此基本上没有关注。也正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评价,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课程和教学研究上花功夫,毕竟大题量的训练来的方便和简单啊。
4.高考的压力和现实,使得学校的课程改革只能局限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这既是学校审时度势的决定,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像这样的学校,能否给出更多一点的空间,让他们引领风尚呢?
校园一瞥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