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实录(二)

(2011-04-23 08:29:08)
标签:

教学实录

太阳与行星

相互吸引

作用力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接昨天博文)

师:请大家打开书,再来看课本第34页“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刚才提出的“路径”和“思考流程”。

生:(阅读相应内容)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实录(二)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部分教材内容

师:看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为什么在推到的过程中,要将行星运动的周期替换掉呢?

师:嗯,再推到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的时候,教材确实通过开普勒的第三定律,在周期和半径之间进行了一次替换。有谁知道为什么吗?

生:周期和半径有关。

师:是啊,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半径越大的行星,周期也越大,周期和半径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开普勒的第三定律。而且这段教材开宗明义地说:“我们很容易想到,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有关”,这就是替换的缘由。以便通过推演,得到引力和距离r之间的单自变量函数关系。这样的关系比较简单,易于理解。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摇头,表示没问题)

师: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第一,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a3/T2=k,为什么在这里写成了r3/T2=k

生: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半长轴就是圆运动的半径r

师:明白了。第二,关系式F=4π2k·m/r2是根据向心力公式求出来的,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它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有什么关系?

生: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两个是一样的。

师:一个是行星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一个是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当需要的力大而吸引力小的时候,行星就会远离太阳而去;当需要的力小而吸引力大的时候,行星就会向着太阳而去;只有需要的力正好等于太阳的引力时,行星才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现在我们已经界定了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因此求出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就等于知道了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再看一个问题,这是徐鑫、殷杰等同学提出来的:在关系式F=4π2k·m/r2中的 k 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有些犹豫)应该与太阳有关吧。

师:看来不敢确认。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想象实验。假如在太阳的位置上再增加一个和太阳相同的天体,那么该天体是否也会对行星产生吸引力?

生:是的。

师:从力的合成的角度看,现在行星受到的力增加了一倍,而如果将这个新天体和太阳看做一个整体,相当于太阳的质量也增加了一倍。由此可知,k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太阳的质量。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想象实验,事实也表明,对同一个恒星的所有行星来说,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跟恒星的质量有关。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对教材中的“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这部分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请大家再来阅读教材中“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两部分内容。

生:(看书,思考)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实录(二)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两部分教材内容

师:看好了吗?有没有问题?

生:“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这部分内容表述起来很简单,但读起来似乎有些可信,又有些不可信,说不清。

师:教材用的是类比的方法,但过程过于简单,会让我们感到有些疑惑。我这样来类比一下,看同学们是否好理解些。

我们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我每隔八分之一周期在行星的轨道上选择一个点,分别标注为ABC……。现在我们变换一下参照系,选行星为参照物,那么太阳会做什么运动呢?

师生互动:(分别找出与行星位置ABC……对应的太阳位置,标注在以行星为圆心的新图上,很容易发现,太阳绕行星运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

师:既然也是一个匀速圆周运动,是否可以用刚才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方法,一步步地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呢?

生:可以。

师:推导的过程就不重复了,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的话,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应该如何写?

生:F=4π2k’·M/r2

师:慢点,为什么写成k’呢?

生:k’表明这是一个和行星质量有关的常数。

师:非常好!你们理解的很到位。现在我们来思考兰得江、刘玉坤、范凤娇、郝子雨等同学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如何由FF’得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

生一:书上已经有了啊。

师:是啊,不过书上用两个正比的关系概括得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这种方法同学们平常不大用,因此感觉上不太好理解。这也就是几个同学对此都有疑问的缘故吧。

现在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看。F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大家没有意见吧?

生:没有。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F’。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的关系:k’·M= k·m,变换成比例形式为:k /M= k’/m=……。这个比例式告诉我们,k /M这一比值是一个与中心恒星的质量无关的常数,对所有的天体都成立。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常数符号C来替代,即k /M= k’/m=……=C

现在,我们将FF’两个关系式中的kk’用天体的质量和常数C来替代,看看会得到什么?

生:F=4π2k·m/r2=4π2CM·m/r2

    F=4π2k’·M/r2=4π2Cm·M/r2

啊,两者是一样的(惊叹!)

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一样就奇怪了。

生:(恍然大悟,笑)

师:4π2C均为与天体无关的常数,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新的常数符号G来替代?这样就得到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F=GMm/r2

生:(喜悦的表情)

师:公式是得到了,但是疑问还是有的。霍亚宁同学就有一个问题:在F=GMm/r2中,F为矢量,Mm均为标量,r是标量还是矢量,G是标量还是矢量?(若Gr均为标量,公式左边的矢量如何等于公式右边的标量?)这个问题谁能回答?

生:(思考,互相询问的眼神)

师: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先看看线速度的公式v=2πr/T,这实际上是线速度大小的公式,等式两边都是标量,速度的方向根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切线方向来判定。

生:哦,我明白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两边也都是标量。

师:你的反应真快。那你说说,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方向该如何判断?

生:相互吸引嘛,在太阳和行星的连线上。

师:确实如此。

同学们,我们从起点出发,沿着设定的路径和思考流程,已经来到了预设的终点。我们找到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还对这个公式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吸引遵循这一规律吗?坐在这里的你和地球之间的相互吸引遵循这一规律吗?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否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在下一节课上,我们将从新的起点出发,再来一次思维之旅,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