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实录(一)
(2011-04-22 09:15:32)
标签:
教学实录太阳与行星相互吸引作用力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人教社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第六章的第二节课。本节课承前启后,在前一节讨论开普勒三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行星绕太阳做曲线运动所需要的吸引力,为下一节课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
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大家预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节课的内容,有47位同学提出了66个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其中霍亚宁和赵启亮两位同学每人都提出了五个问题,并且质量也很高,首先我要对他们的认真表示感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大部分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也有一些是由本节课的知识产生的联想,涉及到了黑洞、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等等。限于时间,不可能全部涉及,今天我们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老师也设计了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宇宙中有众多行星,为什么确定以太阳为中心来研究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这个问题是王梦迪同学提出的,请大家思考并予以回答。
生一: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啊,几大行星都围绕他运行。
师: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二:开普勒的三大定律,都是针对行星绕太阳的运行而总结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联系了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学习是有连贯性的,承上启下。上节课研究的是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问题,本节课要进一步探索导致行星按椭圆轨道运行的原因,所以确定以太阳为中心来研究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实呢,由于牛顿所处的时代观察工具的限制,天文观察者能够观察并进行记录的天体,主要就是太阳和它的卫星,它自然就成为研究太阳与行星的引力的起点。我们每节课的学习,与此也是很类似的,有起点,也有终点,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段从起点奔向终点的旅程。大家预习了之后是否能够明确,本节课的起点知识有哪些,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和议论,七嘴八舌)
生:开普勒三定律。
师:这确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基础。(提问一位同学)你能将三定律的内容复述一遍吗?
生:(复述三定律,教师板书)
师:回忆你们的预习,是否还用到了其他规律?
生:圆周运动的知识,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师:好,我将大家的讨论归纳一下,这样可以更加清楚我们的起点和终点。
开普勒三定律
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
牛顿运动定律
明确了今天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之后,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依据什么来判断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引力?
生:因为行星绕着太阳做曲线运动啊。
师:你的这个回答具有跳跃性,能否从天文学家观察到的事实——行星围绕太阳做曲线运动——开始,一步步、有理有据地给予说明呢?
生:观察到的事实是行星做曲线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速度发生了变化一定有加速度,有加速度必定有合外力,这个力就是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师:说得很好。我将你刚才的叙述简要地表达出来,就是下面这样一个思考流程:
这不仅是一个个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明确了我们从起点走向终点的路径。不过我们别慌着起航,不妨先从上述流程中分析一下,要走向终点,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
首先,合外力和加速度之间满足什么规律?
生:牛顿第二定律。
师: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时,我们总是将物体简化为一个基本的模型——质点,对于像太阳、行星这样庞大的天体,它们能看作是质点吗?
生:(相互议论,观点不一)
师:两种观点的争论还挺激烈。我暂时不下结论,再看第二个问题:如何得到行星运动的加速度呢?
生:根据公式a=v2/r。
师:如何得到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呢?
生:v=2πr/T。
师:上述的运动学公式,适用于怎样的具体运动?
生:匀速圆周运动。
师: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圆周还是椭圆?
生:椭圆。
师:教材里是将其简化为圆来处理的,但简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犹豫不决)近似吧?
师:近似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行星 |
轨道半长轴 (1010m) |
轨道半短轴 (1010m) |
星球半径 (106m) |
水星 |
5.79 |
5.67 |
2.44 |
金星 |
10.82 |
10.81 |
6.05 |
地球 |
14.96 |
14.95 |
6.37 |
火星 |
22.79 |
22.69 |
3.39 |
木星 |
77.83 |
77.74 |
6.98 |
土星 |
142.70 |
142.48 |
5.28 |
天王星 |
288.23 |
287.91 |
2.37 |
海王星 |
452.39 |
452.38 |
2.24 |
太阳的半径:6.95×108m
在物理学上,如果一个量比另外一个量大100倍,即可以称之为无限大;反之,则为无限小。现在我们任选一个行星,来观察太阳的半径、太阳到某一行星的距离、行星的半径三者之间的数据关系,你会发现什么特点?
生:太阳到某一行星的距离远大于太阳的半径、行星的半径。
师:因此,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太阳和行星都可以简化为一个质点。再来比较每一个行星做椭圆运动的半长轴和半短轴,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半长轴和半短轴近似相等。
师:正是因为它们近似相等,所以才可以简化成一个圆周运动来处理。哈雷彗星也是太阳的卫星,但它的半长轴和半短轴差距很大,就不能将其简化成圆周运动来处理。
生:(点头,表示理解)
师:我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据,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所有天体总质量的99.97%,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终点目标F=GMm/r2可知,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远远大于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在研究某一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时,可以不考虑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先是对太阳的质量表示惊讶,然后对简化的单体运动模型表示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看两个问题,是张玉婷、霍亚宁、梁浩鹏、王瑞、齐笑楠、赵启亮、贾述飞等同学提出来的。
问题: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是椭圆,而把行星的运动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来处理,这样做是否违背了客观事实?
问题: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时,为什么没有考虑该行星附近的行星对其的影响?
通过刚才的讨论,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还有不明白的同学吗?
生:(露出欣喜的笑容,表示明白了)
师:现在我们将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
第一,行星和太阳都可看作质点,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进行讨论;
第二,行星的运动可简化为圆周运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其运动必定是匀速的;
“其运动必定是匀速的”,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说明一下。
生:开普勒第二定律说,行星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是匀速的。
师:我还是有点不理解。为什么面积相等就说明是匀速运动了呢?
生:如果运动轨迹是圆的话,太阳就在圆心上了。
师:此话正确,这是圆运动前提下的开普勒第一定律。
生:圆的半径是一定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那么对应的弧长一定相等,所以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师:说得很好。据此可知,行星在简化模型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还要总结一点:
第三,忽略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考虑太阳与单个行星之间的作用力。
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之后,我们回头再看看刚才的思考流程:
我们将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作为出发点,来得到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关系式。现在,我们已经备好行装,就要开始上路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