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2010-05-20 12:36:27)| 标签: 课程建设课程主体认知体验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学校课程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生长点。把这个环节抓好,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学校课程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谁?看上去这不是个问题,其实不然。现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有相当比重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是由专家设计、编制出来的。由于学生没有参与这些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主动性并不高,大多数的学生是因为功利性的目的而介入学习的。如果学校课程的建设依然由教师做主,不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要想让学生喜欢这些课程也是非常难的。
有一个老师要开设一门拓展型课程,名称是《文学经典赏析》。他给学生精选了一组中外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阅读。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他所开的课程,根本就不选报。在选报的学生中,也有部分学生并不能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上基本经典名作。
为什么会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阅读的趣向是不同的。初中生最喜欢贾里贾梅、最喜欢阅读描写花季少年和校园生活的作品;高中生可能对网络作品、罗曼蒂克式的小说情有独钟。尽管这些作品在情节和语言上可能不够深刻,在思想的表达上可能不够婉转,但感情更直接、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共鸣。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请学生告诉教师,如果开这样的一门课,他们最喜欢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起点,给学生架设从通俗过渡到经典的桥梁。当教师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嗤之以鼻,认为那些东西没有品味时,当教师和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来欣赏同一部作品时,学生对待经典的态度和教师对待通俗文学的态度就会取得内在的一致性。
如果教师真的沉下心来读一读当下的网络小说、通俗作品,就会发现其中也摘引了很多经典文学中的名言名句来为作品添色,这本身就是一个桥梁。我又想起了于漪老师,她对新的事物、新的科技成就有一种职业性的敏感,讲起霍金的黑洞、讲起网络、讲起航天飞行等话题头头是道,这反映出什么?反映出她对学生兴趣点的密切关注。
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
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既然是补充,就要明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国家课程在培养学生上有什么样的短板,学校课程应该如何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
我个人以为,国家课程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所有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是以40分钟为一个教学单元来设计的,希望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原本可能要做两三个小时的实验,要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以便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这其中还包含教师讲授实验的时间);原本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现在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分支,以便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学会。学生的学习,以40分钟为一个单元,刚有一点想法下课的时间就到了,新的一节课又要从头开始……。
我在前面一直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学问只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者才会玩出兴趣。只有玩出兴趣,学习者才会沉浸其中。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促进人的知性成熟。一个知性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显然,国家课程按照课时的设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别谈深入思考、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了。
学校课程的建设,就要补国家课程的这个短。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一个持续深入的主题,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看到很多学校设计的理科趣味课程,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做15~20个实验,每周一次,每次1到2个实验。这样设计的课程是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知体验的,也很难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其次,在教学时长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对所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这个时间可以是一个半天,也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学期,等等。第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点,没有必要大包大揽,把什么事情都替学生想好、做好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