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实施之间的落差
(2010-05-19 10:52:35)
标签:
课程形态理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实现课程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了部分学校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研讨,让我对“课程”这一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什么是课程?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现在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真正的教育空间。
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教育空间,不是某个教师个体就能够完成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等等,都是他今后成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需要国家对学生的发展制定规划、建设学校来实施规划、通过教师加以落实、最后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由此可知,课程具有四种形态:
形态一:理想的课程
也就是国家对教育的一系列的计划、目的、要求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课程实施方案、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等,都属于理想的课程,是由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论等各方面的专家集体研究制定出来的,反映了国家对培养出来的人的规格的一种界定,描绘了课程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
形态二:设计的课程
即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由教师和专家编写的教材。是标准的具体化,包括知识内容、教学设计、学校的课表等等。
不同的课程形态,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和专家有很大的区别。
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会组织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教师来进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从整体上看质量是比较高的。当然,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基础教材的编写倡导一纲多本,国家鼓励不同的学术团体参与教材的编写,经审查委员会审定之后供学校选用,形成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教材版本。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质量还是有差异的,反映出这些学术团体对“理想课程”的理解上的差异。
地方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由地方或者学校、教师个人负责,相关的教材已编制出了不少。总体上看,大多数的此类教材,是从地方文化、学校特色、教师个人的特点这些角度出发编制的,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承载的教育目的。一些教材的编写者可能自己也讲不清楚编写出来的教材和“理想课程”之间的关系。
形态三:实践(实施)的课程
即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实践的课程。这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学生实际对教材、教学内容加以建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要实施课程,首先要制定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一系列的课程文件组成,包括:学校课程设置的年级、课程、学分的规划;学校一周的课表;学校一天的教学活动安排;学校一类课程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学校一门课程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实施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等等。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都缺乏年度课程计划,跟着感觉走。
学校编制出来的课程方案,到了教师的手里,能否被教师理解?这也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课程、教学的固有观念,要想让其接受别人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出来之后,一定要开展一系列的头脑风暴,让一线的教师明白学校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在学校的方案和自己的实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如果学校以为自己编制出来的方案白纸黑字很清楚,教师一看就能明白,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对课程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会有一门好课程;一个好班主任就会有一个好班级。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这种孜孜以求的上进心,要想实施好课程也是很难的。
形态四:实现的课程
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实现的课程结果。课程结果如何评价?现在还很少有学校在这方面能够给大家提供鲜活的经验。很多教师在实施完一门课程之后,给学生出一套测试题,评定出他们的考试成绩,有时在加上平时的学习成绩,加权之后计算出一个分数归档,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其实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课程的结果。
衡量课程结果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教学是否有效。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看学了多久。所有的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你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占用了学生多少学习时间,是考量教学有效与否的首要指标。二看学到了什么。教是为了不教,有效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扶他们走一程,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探索者向前走。三看获得了哪些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一是他的“伴随”状态,即他是以怎样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学习的;二是“生发”,是在有了一定的学习结果之后,感到这门学科越来越有味道。当然,上述三个方面的考量一定要综合进行,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从理想的课程到实现的课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下移一个层级,就可能会因为该层实施者对上一层级课程理念的不同理解而“剑走偏锋”。这样一步步走到实施的课程和实现的课程,就有可能偏离原有的方向很远很远。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其中,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教师。国外教育专家一直强调“教师事关重大”,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