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一个月的教学建议

(2010-05-06 12:02:52)
标签:

高考一月

关怀学生

改进教学

管理策略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再过一个月,本届高三的学生将迎来他们人生中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怎样让同学们顺利地渡过这最后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轻装上阵参加考试呢?这里提几点建议:

一、目中有学生

前一段时间,十八个区县都进行了模拟考,师生的手中一下子又有了十多份试卷。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试卷是不可能的,因此都在花费精力从中选取有价值的试题,进行重新的整理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眼睛全盯着这些试卷,更要目中有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因材施教最为重要。

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高考填报志愿的开始,不少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焦虑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适当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但焦虑过重就会影响学生和生活的质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时比多让学生做几道试题要有用的多。

二是留意学生的行为特点。到5月下旬之后,大多数学校的高三学生都将放假回家,自己整理和梳理知识,迎接高考。但有一些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大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他们回家之前,要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指点和帮助。必要的话,要允许他们回到学校里进行知识梳理。

三是帮助学生自己制定最后一个学的学习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科学习状况作必要的分析,明确哪些知识学得好,哪些知识有问题,确定最后一个月的学习重点。考试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去讲,可能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让他自己明白该做什么,会事半功倍的。

四是要给学生留下学习之外的时空。学生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体育锻炼、比如同学之间的沟通,等等。这些非学习的活动,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有好处。特别是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学生在考试期间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的时候,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其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体质造成的,考试考了几十分钟大脑供氧量就严重不足,造成头脑昏昏沉沉的,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可能情况会更糟。

二、教学有思路

最后一个月的课堂教学,要与前面的一轮、二轮复习有所区别。

首先:教师的心态和平和。越是到了最后的关头,教师的心态越要平和。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看到教师都紧张的不得了的时候,他们自己要想平心静气是不可能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方式要有变化。一是要尽量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来说。学生张口说话了,教师就能够理解他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哪些方面还有缺陷,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加以化解和突破。到了这个时候,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点都是不多的,每天通过说,能够解决一个障碍点,一个月的收获就会非常大。二是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学生考试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不清楚造成的,这在理科的学习中尤其明显。建议采取溯源查漏的方式,不断地追问学生,让其把基础扎牢。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学生的实际提供恰当的指导。

三、管理有策略

最后一个月的高三年级管理工作,也要因地制宜,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

一是在课时的分配上做一些调整。教师授课的时间要逐步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逐渐增多。但这种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及时到位的辅导非常重要。

二是逐步调整学生的兴奋点,向高考考试时间的阶段进行转移。有不少的学生,白天上课昏昏沉沉,晚上挑灯夜战直到凌晨,这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很不利于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学校的引导和指点非常重要。有的学校已经规定,从5月份开始,学生吃过中午饭之后,要午休30分钟左右(上海的学校是没有午休时间的);有的学校将平时测试的时间挪移到下午3:00,让学生能够在高考时间段里进行针对性的操练,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三是形成家校合力。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家长常常表现的比孩子还要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的紧张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学校不仅要疏导学生,还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有一所学校规定,班主任在最后的一个月中,对任教学生的家庭进行一次全面的家访,沟通情况,安抚家长的心,这是一种很用心的做法。

管理方面如果细细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决定成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高考不是决定性的,要求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但高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将每一个环节思考的周密些、精细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迎考环境,这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的一种人文关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