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否多点同理心教育?

(2010-05-07 17:23:36)
标签:

同理心教育

校园暴力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323日福建南平的郑民生在校园门口施暴,到4月底,先后有5起针对幼儿园、小学的施暴事件发生,每一起都非常残忍,丧心病狂。这些罪行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从54日起,在上学、放学的阶段,各所学校的周边都增添了不少的警力和协防人员,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平安、祥和的学习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无疑是值得赞赏的,这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但大量的警力投入到学校周边,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些微妙的影响。在增添这些警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还能做些什么,来遏制类似事情的发生?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达成一个共识,欺凌和其他类型的暴力,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empathy,又译移情、神入、共情)的培养得以遏制。

同理心涉及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前者指换位思考,后者指跟他人感同身受。从婴幼儿时期一直到童年阶段,是同理心培养的关键期。研究显示,幼年期遭遇过虐待、疏忽的儿童,年长后变得攻击性强、精神出问题、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儿童大得多。要从婴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同理心的教育,从教孩子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开始,为他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提供基本方法。比如,对于一个伤害了他人的孩子,首先应该帮助他“准确认知他们自己在当时的感受”。

我们的社区教育,也要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技能型的培训之外,为成人增添有关同理心教育的课程,让大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添相互的理解。

在加拿大,就有这样的一门课程,叫做“同理心之根”,在3000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及美国西雅图的40所中小学实施。这是一个针对幼儿园至8年级学生的课程,该课程通过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增强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的攻击性得以显著降低。

“同理心之根”课程的目标:

1.促进同理心的培养;

2.培养情感素养;

3.降低学生的攻击性,遏制欺凌与暴力,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4.增加学生关于人的发育、学习、婴儿安全的知识;

5.为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与积极回应的父母做准备。

“同理心之根”课程的核心内容

1学年之内,让学校附近的一位家长带着她的婴儿访问班级,每31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训练学生观察婴儿的发育,指认婴儿的心理感受。在这个体验性学习中,婴儿扮演着“教师”和杠杆的作用,辅导员通过他来帮助学生识别和反思他们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通过该课程培养的“情感素养”,为创建更加安全、更加温暖的班级打下基础,学生成为“改变者”。他们更加能够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感受(同理心),因而较少发生相互间的身体、心理和情感伤害。在“同理心之根”课程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对残酷言行与不公正进行挑战。通过社会包容的理念,以及达成共识的活动,在班级营造出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来自加拿大国内、国际的对“同理心之根”的研究显示,该课程对于降低学生的攻击性,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效果。

学生通过这一课程可以学到什么?

1.情感素养

2.换位思考

3.脑科学

4.少女怀孕预防

5.气质

6.依恋

7.男性的养育责任

8.参与式民主

9.融合

10.婴儿发育

11.婴儿安全

12.暴力预防

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还是社区的课程,都不仅仅是和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以及和就业有关的技能培训,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人,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价值观,人的道德水平,会支配他的行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更多能理解他人,亲社会的、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