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之辩
(2010-02-08 13:27:13)
标签:
基础教育研究小组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如何评价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上海基础教育研究小组活动纪实(之二)
小组活动的专题“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引起了大家的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特别是对“特色学校”这一提法,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1.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特色项目之间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创建特色,大体上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发展阶段,而且是逐级提升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层面要比前者高。
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发展的轨迹大体要经历规范学校、特色学校、优质学校三个阶段,特色学校只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创建优质学校的前提。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阶段的特色学校主要是政府出于某种考虑赋予通过特殊的政策而确立的,是一种政策导向的产物。比如说少体校就是一种特色学校。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
总结: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大家对“特色学校”的界定标准不统一,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张民生先生建议:选择一两个学校作为案例来分析,找出承认它是特色学校的理由,以及不承认的理由,大家一块来研讨,将“特色学校”的概念界定清楚。概念清楚了,后面的讨论就会有的放矢了。
2.特色学校的建设
1)关于特色学校的建设,有人提出了创办的主要标准如下:
※校长具有独到的教育理念与追求,体现教育家办学;
※学校具有独特的育人目标,反映在学生特有的气质、性格和技能优势;
※学校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学校创办特色的范围覆盖全体学生;
※特色学校创建是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
2)另一种观点认为,特色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众不同的特质上,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有经验,也会出现问题,用学习的力量来弥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特色创建的过程中,还要聚集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多种思维的碰撞。
3)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可以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从资源的角度看,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缺乏的,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但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特色的课程和项目,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历程,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为丰富的经历和成效。资源有限导致了特色,学生需求促进特色。
4)有人给出了梦想中的特色学校:比如说一所以足球为特色的学校,它不应该仅仅有一支获得过各种殊荣的足球队,有班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围绕着足球来做文章。数学的学习,与足球的数量、足球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线段、角度、几何图形等建立直接的关系;物理研究相互作用,化学和生物研究新陈代谢、草坪的呵护……人文学科的学习,也和足球有潜移默化的关联。
这个观点提出来之后,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只有志趣相投的学生走到一起来,才有可能通过上述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还是沿用现在的招生制度,各个学校划片招收志趣差异很大的学生进来,用同样的特色来培养这些志趣不同的学生,肯定是有问题的。
5)另一个观点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关键要从对学生的分析入手。首先要们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出学生的那些品质是今后社会特别需要的,明确这些品质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加以培养。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的教育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开展实践和研究,时间长了就会成为学校的特色。
特色建设,既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又要惠及全体学生。从这个角度上看,上面所说的“足球”只是一个项目,很难惠及全体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建设特色学校是有问题的,如果从“体育”的角度来思考,结果就会不同。
总结:怎样建设特色学校?有的认为只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和指标,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可以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有人认为特色学校关键在于建设的过程,通过这一抓手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但对最终的特色学校是怎样的并无明确的概念。在特色建设中,关注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人主张校长是核心,有人主张以学生为判据,还有人强调教师和课程建设。在实施方式上,有人主张目标导向,先给出一个理想的特色学校的标准,然后大家围绕这一标准来创建;有人主张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
上述争论的根源,依然在于对“特色学校”的界定不清。不过,即使界定清楚了,我依然认为,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是多样化的。因为学校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和很大的差异,学校内部的环境和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特色本来就体现在“独特”上,特色形成的过程也一定是有独特之处的。规定好一种模式,让各个学校都按着模式去创特色,很难出现真正的特色学校。
3.特色学校的认定
1)一种观点认为,特色是学校“独特”的风貌所在,这种独特是很难进行评价和认定的。学校不一定非要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了才有“特色”,很多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校,并没有因为这种认可而改变性质,比如说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认定。特色学校最好的认可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口碑”。
2)另一种观点认为,特色学校还是要评价的,如果不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只不过这种评价不能用常规的评价方法。
3)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学校的评价,有两条标准非常重要:一是看它是否惠及全体学生;而是看这一特色是否会因为人员变更而淡化甚至消失。惠及部分学生的,属于特色项目或者学校特色;人员变动特色就跟着变化,说明学校的特色建设还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层面,没有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如果说特色学校是比学校特色更高的层面,那么就要说出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4)第四种观点认为,对特色的研究,要关注历史,注重继承和发展。100年前的特色学校,和现在相比有哪些不同?要把这些不同点、相同点分别找出来,看清时代特征和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脉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二来在进行特色学校的评价时能够相对客观。
5)第五种观点认为,在评价特色学校时,要关注他们是否建立起一个知识管理的系统。学校因为人员变动而导致特色建设的消退,与学校没有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总结:上述的讨论分两个层面:一是特色学校要不要评价(认定),从大家的讨论看,认为需要评价的占多数,认为不必评价的占少数;二是对如何评价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当然这样的建议还是粗线条的,要到具体实施的层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张民生先生在总结中指出,这样的小组活动很有意义,应该定期坚持下去。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第一,为什么某个问题(比如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会在今天成为教育的热点、重点?一个时期都有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都有一些与之对应的教育口号,好的口号是可以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的。把所讨论问题提出的缘由和背景搞清楚,便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的讨论价值。
第二,设法对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概念的界定。比如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的问题,就要做一些界定,否则学校很容易“被特色”。在界定的过程中,要研究历史,理清家底,同时也要展望未来,有长远的考虑。
第三,确定讨论的切入点。讨论一个问题,不外乎两个角度:一是从理论的层面开展理性的分析;二是从案例的角度把一个问题说清楚。不要小看案例,能通过案例将一件事情真的说清楚了,也就说明自己对此真的理解了。
第四,注意聆听他人的观点,找到和自己意见分歧之处,然后搜集资料,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思考的透彻一些,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弯路就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