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充满时代气息的佳作·读《杜拉拉升职记》

(2010-02-07 10:25:32)
标签:

杜拉拉

升职记

成功与汗水

理想与现实

关系与协调

法则与实践

文化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李可《杜拉拉升职记》一书有感

一本充满时代气息的佳作·读《杜拉拉升职记》 

早就关注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这本书,关注它在畅销榜上的持续上榜时间。但一来自己没有跟风的习惯,二来又觉得这是一本描述外资企业中产阶级奋斗历程的小说,和自己的从事的教育工作距离较远,所以关注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排入自己的读书计划。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陆伯鸿主任运用这本书中的一些“法则”解读教育方面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决定更改2月份的读书主题,首先从阅读《杜拉拉升职记》读起。

读小说要比读教育类的书籍要容易得多。引人入胜的情节,富有启发的故事,常常会让自己不忍放手,捧着一直读下去。读《杜拉拉升职记》就有这样的感受,有一天晚上,我一直读到深夜130还不想熄灯睡觉。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讲述的故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充满着时代的、生活的气息,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讲故事的同时,介绍了很多职场工作的生存法则,让大家读了能够受教育,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体会和感悟。我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速食社会”,肚子饿了有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等中外快餐,想要联系一个人拿起手机一拨就通,看中了国内外某个品牌的物品只要联系快递公司很快就可以得到,想吃反季节的瓜果鲜味也是轻而易举……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的。生活条件优越之后,很多人的进取精神不足,与此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杜拉拉初到世界500强企业DB时,只是一个销售助理,用两年的时间升职为广州办的行政主管,然后再到总部的人事行政经理,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升职之路。但仔细品味拉拉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每一件事情交给她去处理,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处理好这些问题,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她从不做自己把握不准的事情,总是要将其中的来龙去脉全部搞清楚才罢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去思考、去学习。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无私地给予她指导和帮助的,这需要与人沟通的能力,需要在得不到直接帮助基础上迂回获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当她熟悉了一项工作之后,会进一步研究开展这项工作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进而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这些事情让很多人心烦,也让拉拉感到焦虑,但她不仅仅是停留在焦虑的阶段,等待着别人去帮助自己,而是设法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关键,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为上级主管出谋划策,减轻负担。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还要早早地、充满朝气地回到办公室,一展DB企业的良好形象,这就是杜拉拉的工作常态。

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杜拉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但这同时,她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饱满热情和责任,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理想国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很不愉快,希望能够调一个单位,远离这些是是非非。还真有一个朋友固执地这样去做了,坚决拒绝了原来单位的真诚挽留,去了一个新的单位。没过多少时间,他就打电话和我诉苦,说自己在新的单位里是如何如何的不如意,心理负担很重。

外资企业是否在人际关系上要比国内的企业要好一点?《杜拉拉升职记》一书告诉我们,即使是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际关系还决定着工作能否开展、是否得到继续重用。DB的中国总裁何好德,因为和亚太地区的总裁“萝卜”关系不好,所做事情处处受限,以至于他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不愿意做出决定,甚至不惜以销售额的急剧下降为代价;在中国总部内,总监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倾轧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一点也不比国内的企业逊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的是权力方面的,有的是金钱方面的,还有的是为了今后自己的出路……在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不同的人的欲望都不可能相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有竞争、排挤,甚至耍“小手腕”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理想国,不要企图通过调换单位来改善人际关系,如果感到当下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弱点,并设法弥补它。想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第三,要正确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杜拉拉升职记》一书中,有很多关于对待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读来很受启发。

比如说“越级汇报”。你负责的一摊事情,不向自己的分管领导去说,而是越级报告给分管的上司;你对自己分管领导的某项决定有看法的时候,不是直接和分管沟通,而是越级向分管的上司投诉……时间长了分管领导会对你怎样看?越级是外企最严重的行为之一,拉拉工作了六年,见过的越级行为多半以失意而告终。实际上在所有的单位,越级都是要冒风险的,都是在拿自己的职业前途做赌注。

比如说“上下一致”。杜拉拉当上了广州办的行政主管之后,感到她的上司“玫瑰”总是对她挑三拣四,让自己心中很是郁闷。后来她就琢磨,如何和“玫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拉拉首先作了这样一件事情:她指使自己的秘书海伦取得上海办行政报告的格式,经研究确认大致适合广州办使用后,她就直接采用上海办的格式取代了广州办原先的报告格式。这一举措果然讨得“玫瑰”的欢心,由于拉拉使用了“玫瑰”惯用的格式,使得“玫瑰”在查阅数据的时候,方便了很多,也让她获得被追随的满足感。

和“玫瑰”共事了一段时间之后,拉拉明白了哪些事情要向“玫瑰”请示并且一定要按“玫瑰”的意思去做,只要“玫瑰”的主意不会让自己犯错并成为替罪羊,她便决不多嘴,坚决执行;哪些事情是“玫瑰”不关心的没有价值的小事,拉拉就自己处理好并不去烦“玫瑰”;还有些事情是“玫瑰”要牢牢抓在手里的,但是拉拉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的,拉拉就积极提供些善意的信息,供“玫瑰”作决定时参考用。几个回合下来,拉拉基本不再受到“玫瑰”如刁难般的指责,自己的心情也愉快了很多。

和上司保持上下一致,不是去拍上司的“马屁”,而是让上司感到你的领悟力符合他的预期,以便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这种互信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是患得患失。

比如说“及时沟通”。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自己干了很多事情,原以为分管的领导会看在眼里,及时给与鼓励与嘉奖,但事实却与自己的想法相反,这常常让自己感到很郁闷。拉拉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自己拼命的工作,但直接的分管领导李斯特好像无动于衷。她首先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是自己和李斯特沟通不够,遇到事情都是自己默默干了, 所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发生过多少问题,有多少工作量,难度有多大。于是她变换方式,经常向拉斯特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通过email列出工作的进度、困难和解决办法等,让李斯特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这一招果然奏效,李斯特很快就对她刮目相看了。杜拉拉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什么事情自己默默地干了,不给老板添麻烦,老板就会喜欢你。重要的是要让老板知道你的重要性。

四、值得品味的几个法则

在《杜拉拉升职记》一书中,作者很巧妙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些职场的、待人处事的法则,仔细品味很有意思,比如说——

SMART原则。这是在工作目标设定中,被普遍运用的一个法则。Sspecific)意思是设定绩效考核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也就是目标不可以是抽象模糊的;Mmeasurable)就是目标要可衡量,要量化;Aattainable)即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是,一定要是可达成的;Rrelevant)指设定的目标要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想关联;Ttime-bounding)对设定的目标,要规定什么时候内达成。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工资,高中和其他教育机构今年也将启动绩效工资改革,这其中绩效考核是非常关键的。将SMART原则引入绩效考核中来,或许会让大家都能看明白自己的绩效如何,减少很多对考核方案的质疑。

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人呢?在杜拉拉给李都的邮件中,拉拉洋洋洒洒,从对上级、对下级、对内外客户、对本职工作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对待本职工作,拉拉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别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什么是自己的活,知道什么该报告,什么要自己独立做决定;2)结果导向——设立高目标,信守承诺,承担责任,注重质量、速度和期限,争取主动,无需督促;3)清晰的制定业务计划并有效实施;4)学习能力——愿意学,坚持学,及时了解行业趋势/竞争状况和技术更新,并学以致用;5)承受压力的能力——严峻的工作条件下,能坚忍不拔,想办法获取资源、支持和信息,努力以实现甚至超越目标;6)适应的能力——如适应多项要求并存,优先级变换以及情况不明等工作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风格来适应不同个人及团队的需要(工作重心会变化,老板会换人,客人也会变,别和他们说我过去如何如何,多去了解对方的风格)。从这里,我看到了自己与一个优秀人才之间的差距。

 

《杜拉拉升职记》 李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月第2 200911月第23次印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说学校特色
后一篇:特色学校之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