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学校特色
(2010-02-06 12:44:59)
标签:
基础教育研究小组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观点交锋思维碰撞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上海基础教育研究小组活动纪实(之一)
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一些热点、重点和核心的问题,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引领大家去思考和实践。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一项新的政策或者决定的出台,需要想明白对区域教育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是利大还是弊大;对于学校和基层教师来说,面对一项新的举措,要明白决策的意图,并在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实施。而要做到这些,必要的研究、不同思维的碰撞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同志的关心下,一个民间的、宽松型的“上海基础教育研究小组”成立了。
活动宗旨:用批判的思维关注教育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研判教育趋势。
加入标准:热爱教育,年龄相近,志趣相投,优势互补,勤于思考,共同成长。
活动方式:首先集众人智慧确定每次讨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自愿申报参与。“小组成员”不论身份皆为同道,在平等、独立、自由、分享的氛围中贡献问题、贡献思想、贡献资料。
2月5日下午,基础教育研究小组在上海市复旦中学举行了首次活动。出席者有: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基教处副处长颜慧芬、李如海,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常生龙,浦东新区教发院常务副院长周增为,市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洁,《上海教育》副总编沈祖芸,市教科院普教所徐士强。参加活动的东道主有长宁区教育局局长贾炜,副局长姚期、夏惠贤,以及复旦中学的相关领导和教师。
小组活动的第一个专题是“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活动的安排如下:
2.拓展发言:
3.自由发言
4.点评:倪闽景
5.总结:张民生
小组发言和交流异彩纷呈,限于篇幅,这里先贴出我自己的拓展发言,其他内容后面将有综述跟进。
祖芸给我布置的题目是“特色的形成与学业质量的提高”,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很不容易,我想从特色的概念以及特色的形成角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特色”的几点认识
1.特色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我认为“独特”一词,是思考“特色”这一话题时的关键词。
2.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
学校特色: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个性风格,成绩卓著,受到社会公认的项目。
特色学校:“特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
3.特色建设是政府行为
无论是学校特色还是特色学校,以前都没有这样的提法。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零星的文章中开始有这样的提法,但不成气候。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是学校开始注重特色建设的开端。各级政府之后逐渐重视学校特色的建设。最近的十年,“特色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去年下半年,市教委提出鼓励高中学段的学校分类发展,搬出自己的特色来,特色建设越发引起学校、社会的关注。
政府关注特色建设,是有其原因的。当前的学校教育,办学趋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升学率上,学校办学逐渐走向平庸;教师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升学压力所累,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政府关注特色建设,就是希望以此为抓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的看法是:从独特性的角度看,现有的特色学校,基本上就是政府行为,如果不给政策上的扶持,要成为特色学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上外附中以语言课程体系为标志的特色、市三女中在生源上的显著风格,都是因为他们享受着特殊的教育政策。
学校特色,在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是有可能建设起来的。因此,下面就学校特色的形成谈几点看法。
二、学校特色的形成条件
1.起点明晰,以人为本
“特色”的载体是学生。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产品”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这个“产品”有特色,才可以说学校教育有特色。因此,特色建设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考虑,以学生是否具有特色为标志。
特色建设的起点,在于对学生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基于现状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路径和举措;在于明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能够超前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并付诸实践;在于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校长领衔,思想挂帅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诚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
中国历史上的名校,大都与其校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学校为具有卓越才能的校长提供了一个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舞台,而一个有理想有才能的校长又能使一所学校成绩卓著,愈显辉煌。今天我们要创建特色,校长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用正确的教育思想、管理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课程推进,覆盖面广
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学校的特色建设,如果没有通过课程来支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丰富课程的资源,要想形成特色是非常困难的。不妨举一些人们较为认可的一些特色: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是在基础型课程领域进行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南模的交响乐队、南洋的科技教育,是在拓展型课程领域进行的有益探索;杨高的课题型课程,是从研究型课程领域进行的课程实践。
学校的特色建设,在学校层面要有较广的覆盖面,全校师生都认可这一特色,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参与其中,特色文化就像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师生的言行都能成为这一特色文化的形象展示。
4.自然积淀,历久弥香
特色不是想建设就能建设出来的,也不是三五年就能见到效果的。“特色”是一个自然积淀的过程,就像陈年老酒,若能香飘千里,名扬四海,必定经历了多年的窖藏。
很多学校的特色,在形成的过程中,学校自己也是不清楚的,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这些学校坚持规范办学,在规范的基础上注重某一角度的创新,时间长了,拿出了一些遵循教育规律的经验来,这些经验是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但是能解决现实教育问题,被人们所认可,逐渐就形成了特色。
特色的形成,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能“折腾”。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看,不能急功近利,要求学校很快就见效果,不能急着搞特色学校的认定,不要频繁更换学校的领导班子;从学校自身的角度看,要培育一支能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保持发展的延续性;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特色建设。
被认可的特色,大都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项目的独特性。学校建设的项目,在某个区域内是独一无二且符合教育规律的;二是水平的先进性。特色有着较高的水准,能够给其他学校树立一个标杆;三是时空的广延性。一方面折射出学校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四是认同的社会性。特色的影响面广,相关的特色建设的做法和成就常被其他学校所传诵或者运用,被教育理论工作者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提炼,家长和社会满意度高。
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时代,学校的特色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数字化校园的逐渐形成。当下的中小学校园,具有如下几个特性:一是“学习的环境”,二是“师生互动的人际环境”,对那些寄宿的校园,还有第三个特性,即“生活起居的环境”。 校园本身扮演了很重要的潜在课程功能,校园文化对在其中求学的学子影响很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虚拟的、网络的校园,正在慢慢地解组传统的校园。校园的特殊性正在逐步减少,同质化的趋势增强。学校特色是在校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校园犹如土壤,当土壤发生改变的时候,已有的特色如何维持?新的特色如何建立?
二是课程共享性逐渐成为现实。开放的电子空间,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色课程共享出来,让大家共同借鉴和学习。如前所述,课程是学校特色的载体,当课程实现区域共享之后,学校的特色如何体现?
三是教育的方式发生根本变革。学习的环境从校园本位转向资源本位;学习的方式由教师教的方式向自我导向学习、同学互动学习方式转变,平辈之间的分享学习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向跟着年轻人学习转化;同步与非同步的论坛、聊天室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室的功能逐渐淡化。当校园和教室都逐渐虚拟化之后,学校的特色建设之路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现代教育技术本身不是特色,只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环境。怎样在技术环境中重塑学校的特色?需要人们提前思考,我现在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