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拓展型课程印象(十)
(2009-11-20 09:03:38)
标签:
拓展型课程教学大赛课堂教学几点建议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各方面精心的准备,但影响教学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一些预料之外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教学是一个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互相牵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和遗憾,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有一些问题只要教师自己的意识强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今天就拓展型课程参赛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3.几点提醒
1)国歌播放要完整
某所学校的参评课是一门德育拓展课。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聆听国歌,感受那种从内向外产生的力量。国歌的乐曲放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教师突然就关掉了乐曲,让学生坐下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课后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将国歌放完,这位教师说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歌的时长是非常有限的,也就1分钟左右的时间。要节约时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在其他环节上做一些删减,播放一半的国歌是对国歌的不尊重。这样的行为虽然简单,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说不定就会认为国歌的播放和一般流行乐曲是一样的,可以随便截取一段来放。另外从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来看,学生因为聆听国歌而产生的那种由内到外的力量是逐渐形成的,到了乐曲结束的时候正好是一个最高点,提前停止播放,使得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这种力量。
2)文化的脉络要清晰
某校的陶艺课,让学生用泥来制作鼎,鼎之后的教学内容是制作编钟。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鼎和编钟都和陶艺无关,采用的青铜技术。制造出来的器物的用途,和这种器物的制作方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角度看,用泥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器物,因为学生制作出来的物品大多只是一个作品、一个观赏物,没有实用的价值。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虑,教师上课中,教学内容就要有所选择,至少不能给学生一种误导,让学生以为鼎、编钟这类器物也是通过瓷窑烧制出来的。
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教师一定要具有宽广的视野,不要将自己的思考局限在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上。关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3)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有一位老师开设的拓展课是文学作品赏读方面的。根据这位教师的介绍,前面的几节课中,学生阅读了某一非常有名气的作家的著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节的展示课就是关于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上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了两个现象:一是关于学生分组的。学生们分成了6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女学生孤零一人坐在那里,没有参加任何小组。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她基本上没有参与,而是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还拿出一本和本节课完全无关的书籍翻阅一番。二是6个小组中,自己所要讨论的这部名著只有可怜的几本,学生的手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和本次讨论相关的资料,有一个小组同学的桌上非常干净,既没有作品也没有纸片,当然学生也没有拿出笔来,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写。
学生的分组需要教师的指导,以期达到最大可能的教育效果。学生到教室里是来学习的,应该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准备齐全。参赛课上出现这种情况,反映的是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一贯要求。教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他所关心的就是我自己怎样来上这节课。虽然在上课的过程中,安排了很多学生的发言和交流,但这些安排都是为了实现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表演”的“道具”,教师的眼中并没有学生。当课后询问他如何解释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行为时,这位教师一下子愣住了,并且反过来求证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吗。
4)情景的创设要有效
有一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广告”这个话题。在上课之初,教师连续给学生观看了三个非常经典的广告:一个是擦得快的广告;一个是奔驰汽车的广告,一个是百事可乐的广告。然后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广告的作用以及如何创编广告。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经典的广告情境就被教师打入冷宫了,教师不断引入新的广告词,向学生介绍广告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这样的现象还有点带有普遍性,经常可以在那些有准备的课中听到类似的情况。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对后续的学习做铺垫,更应该是后续学习检验知识价值的一个载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情境创设的整体思考,明白情境能够有哪些方面的价值,怎样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5)评价的标准要明确
小组活动之后,或者一个项目完成之后,教师总会组织大家对一件作品、一个创意、一个学习过程展开评价。这是所有类型的课程中都很关注的,在参赛课中更是常见。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这些评价大都没有事先制定标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都比较随意。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学生对一件事情做出了评价,教师反过来又否认这一评价的做法,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比如说三个小组各做了一个策划,并在教室里展示了自己的策划。老师请另外一部分没有参与策划的学生评价哪个最佳。学生们投票决定第三组为最佳。这个时候教师发话了:投票的人大都来自第三组所在的班级,所以这个结果并不客观。教师可能想安慰其他两个小组,但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句话实际上又对投票学生的品行产生了评价,是对他们的一种不信任。
要实施评价,先要师生共同讨论一个评价的标准,而且应该是在事情开始做以前。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照标准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评判他人的作品时,也不会信口开河。没有标准,评价就会走向盲目。你要培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本领,就要将这件事情想明白。
拓展型课程这一话题这次说得太多了,到这里打住。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