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拓展型课程印象(九)

(2009-11-19 07:03:57)
标签:

拓展型课程

教学大赛

课堂教学

特质

精神一致

成功体验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拓展型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呵护好学生的这种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学习的内驱力,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

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学生学习

1)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应在追求师生精神一致下功夫。

班级授课制,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接受新知能力上的差异,总是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相比之下,拓展型课程的学习,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因为选择修习的学生人数有限制,教师有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选择修习的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需求和兴趣相对一致,便于教学。

师生之间精神上的一致,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开展拓展型课程的教师,手里通常会有一些“绝活”,这些“绝活”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孩子们。在其他的教师看来,这位老师是一门拓展型课程的教师,但在学生的眼睛里,他则是一位能够教给他们手艺、引发他们奇思秒想的知心朋友。在一段时间内,孩子们跟着这位教师谈论一个话题、做着一项手工,他们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上课,而是在共同创造一首叙事诗。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着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一些道德信念。

在这次的评审中,我就看到了这样的课。在一堂扎染课上,老师教学生制作一幅扎染作品。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是那样的全神贯注。针线在一块白色的布块上穿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用针走出树干的轮廓、用线捆扎出花朵的形状,然后将自己的作品放进染锅,静等作品的出炉,反思构想和实际作品之间的差异,寻找改进的途径和方向。老师的话语很少,但看得出孩子们和他之间的默契程度。他基本上不去打乱孩子们的思路,只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过去说两句。他期盼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有一幅作品出来,但他并没有去催学生,学生好像也没有赶时间的想法,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着创作。临下课的时候,有一些同学的作品出锅了,老师似乎是有点随意地将这些从水中洗过的作品贴在了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但就是这看似随意的举动,让学生的作品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了别样的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的、美的感动。我想孩子们一定也在这其中有了这样的感动。课后听到介绍说,一些孩子学了这个技术之后依然欲罢不能,到了另一个年级,仍然要求参加扎染这一拓展课的学习。这应该就是师生之间精神上一致所带来的结果吧。

拓展型课程多以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为主。这样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容易在师生之间形成精神上的一致。这可能就是这类课程课堂教学的特质之一吧。

2)拓展型课程,应该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才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习毫无结果,则会扼杀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兴趣。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与中考、高考有关的考试科目,是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的学科,孩子在这些科目学习中的考试分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由分数而带来的排名,给一批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长时间学习成绩徘徊在中下游的区域,使得孩子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有时就是考到了前几名,仅仅因为没有取得第一,也会产生挫败感。教师应该佩服自己的学生,在一些味同嚼蜡的课堂上,他们依然能够坚持坐下去,而且一坐就是十多年,真的是很不容易。

拓展型课程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不需要以分数来论英雄,这给这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校和家长不重视),也带来了探索研究的契机。让每一个选修这门课程同学都能够在学习中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会达到维持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将他们在这门课程中产生的情感进行迁移,还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在一节陶艺制作的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带有一定寓意的作品——鼎。其中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好几层、逐级提升的鼎,寓意步步高。由于他构想的鼎比较复杂,因此要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制作。当他的鼎完成了三分之二左右的时候,教师看着快要下课了,就要求全体学生停下来,看那些已经完成的同学的作品,听同学介绍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说明鼎的寓意。我观察了周边的同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完成,其中就包括正在创作步步高鼎的学生。一些学生听到教师说停之后,就放下了自己的作品,听已经完成的同学介绍了。这位创作步步高鼎的学生没有听从教师的指令,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在教师即将宣布下课之前,他终于完成了作品,并举起来给大家看。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作品,立刻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惊叹。这位同学也在倾听这些惊叹的声音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我课后一直在想,这位同学没有参与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评价,没有按照教师的指令停下手中的工作,不知道教师会如何对他的行为给与评价?这个同学如果听了老师的话,停下自己创作的步伐,可能这个鼎就永远留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也品尝不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对孩子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

拓展型课程在给孩子创设成功的体验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加独特的优势,这是否也是这一课程的一种特质?

 

课堂教学,有着说不完的话题,限于篇幅的关系,我尝试从寻找拓展型课程特质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两点想法,难免挂一漏万。非常欢迎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对此展开更多的讨论,以推进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