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上访”的故事
(2009-11-21 11:19:57)
标签:
上访学生心理教师责任故事教育 |
分类: 教育故事 |
明天就要放暑假了,今天是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天。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口,看各个班级正在有条不紊地做放假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评优、发奖、开结束会之类的事情。
一转身,一个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
上面这个故事,是江苏省滨海县的姚海军老师讲述的。对于孩子来说,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能够得到一张奖状,那是最让其感到开心的事情,就像农民忙了一年,终于有了收成一样。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如此的高兴,想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别人分享自己内心的快乐。
教师心里想的是什么?可能是自己的权威。给你一张奖状,是我的权利,收回甚至撕毁你的奖状,也是我的权利。本来可能是褒奖孩子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的奖状,变成了评判学生是否听话的标杆。做一个听话的“小绵羊”,才能得到奖状,否则随时就可以取消你一学期的成绩和努力,只要有片刻的“不听话”就够了。
教师不经意之间的教育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不仅仅是针对被撕掉奖状的学生的,更是对全班同学的。像这样想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自己诉求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选择的就是沉默。但在沉默的背后,逐渐凝结起来的就是对教师的怨恨,并迁移到对学科兴趣的丧失,一个孩子求知的火苗可能就这样被教师给掐灭了。
教师教育行为的背后,体现着的是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体现着的是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一个教师能够在走进教室之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教育观等置于门外,然后来给学生上课。教师会在课堂里通过各种途径传递自己对学生的认识、对学习的理解以及价值判断,而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正是这些。孩子们正是在揣摩教师的这些话语和行为中,知道什么事情是大人喜欢的,什么事情是大人不喜欢的,并逐渐调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教师的教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国家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师德规范来规范教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