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有益探索

(2009-06-01 12:50:30)
标签:

课题研究

实境言语

行为惯例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回应祁门二中《课堂教学实境言语和行为惯例研究》课题的研究

 

前几天,安徽祁门二中的汤惟宁先生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让我抽时间读一读他的一份工作通报,题目是“研究和改善我们的教学生活”。这是汤惟宁针对《课堂教学实境言语和行为惯例研究》这一课题写的一份教学叙事,内容取材于学校数学组5月份组织的系列教学和教研活动。他紧扣课题研究的主旨,从课堂教学的对话现状和研讨会的对话现状出发,描绘了教师在教研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言语、行为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剖析。我认真拜读了这一长篇报告,有几点肤浅的感受:

第一,选题很有价值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常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一般的学生很难深入进去。就好像我们去看一个历代陶器展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一个个美轮美奂,大家会发出惊叹,为这样的器物所震撼,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但这样的对话是肤浅的,你除了感叹之外,往往说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如果有一个好的解说员,给你解说一番,并带着你实地去制作一个陶器作品,你对陶器的认识会完全不一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就类似于解说员和听众的对话,学生就是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对话,来认识新事物、形成新观点的。课堂教学实境言语和行为惯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第二,研究困难不小

选题虽然很有价值,但要做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难度不小。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境言语和行为惯例缺乏认知。什么样的对话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对话不能产生期望的效果?每节课,教师是如何跟学生开展对话的?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说清楚?我看未必。比如说,有一次我给老师们进行课程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讲完了之后,一位老师告诉我:“你的讲座理论性太强,虽然每句话都是正确的,但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有距离。”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此前的很多讲座,都高估了教师的理解能力。再比如说,在对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调查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言辞确凿地说,自己一节课的提问不会超过15次。但对这些老师的课堂实录表明,他们一节课的提问经常高达50次以上。教师对课程行为的自我感觉和教学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把研究推向深入难度就很大。

二是不少教师具有保持原有教学方式不变的强大惯性。比如说汤惟宁在文章中提到的教师在经验交流方面的“长期隔阂”,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一套好,是毕业班制胜的“法宝”,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更不会轻易改变,这就是行为上的一种惯性。比如说新课程在学校中已经推进了很多年,但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都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内容,而且还通过将新课程新教材批评的一无是处的方式,为自己不愿改变的行为进行辩护。除非教师自己内心有改变的需求,要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学研究的课题都是在课堂之外搞外围战,不愿意深入到课堂一线探究实践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想改变的教师在实践中步履维艰。在汤惟宁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对一些课堂实境言语和行为的反思。比如说“教师的课堂设问为何不能引起有效的教学对话”,“课堂怎样关注学生的学习”等等。汤惟宁分析的着重点是教学实境中存在不足的地方,我所关注的是数学教研组的这些教师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探索。教师愿意在课堂中改变自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教师平时要关注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要关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科带来的影响,在做好这些事情的基础上,再去摸索如何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习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教学生,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教育理论的欠缺,研究指导的缺乏,实践起来更是举步艰难。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的点滴变化,要及时为他们的改变鼓掌,给予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三,策略非常重要

说了半天困难,是不是意味着这一课题难以为继?显然不是。从汤惟宁的工作通报中,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教研组活动的研究、教育术语的研究、知识序列、认知序列、教学系列三位一体的研究、教学对话和提问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很有价值,值得深入下去。

从更好的推进课题研究的角度思考,如果进一步确定适切的研究策略,可能更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一是内容选取的策略。如果将课堂教学实境中的所有言语都拿出来进行研究,面铺的太宽,带来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牵扯的精力太多,很难见成效。能否抓住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行为,有教师传授、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学……等等。如果就抓住“师生对话”这一内容,从教学实境言语、教师行为惯例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目标是否会更集中一些?

二是研究组织的策略。我不知道这一课题在祁门二中具体是如何开展的。从汤惟宁让我看的这篇文章中,我似乎能感受到这一课题是拿数学组作为研究主力,取得突破之后再向全校推广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研究组织的策略。选择精干的研究队伍,首先在点上突破,形成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面上辐射,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三是方法选择的策略。课堂实境言语的研究要能取得成效,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密切配合。有几件事情是要做好的:假如说确定以“师生对话”这一内容开展研究,某个老师准备上一节公开课。在备好课之后,⑴要先给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说课,告诉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哪些环节要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自己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什么样的效果;⑵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听了这位老师的介绍之后,要针对他的说课,编制一个课堂记录表格,用以记录对话的内容、行为的特点,并制定评价的标准;⑶听课,记录师生的对话言语和行为特点(或者进行录像);⑷依据课上的记录和评价,对这位老师的课堂对话进行评价,指出哪些是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对话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当老师们对某一话题(比如说“师生对话”)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增加一个新的话题,采取类似的方法让教师开展研究。有了前面研究的心得,我想老师们会越做越有信心的,最终的结果带来的必然是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

相信祁门二中的《课堂教学实境言语和行为惯例研究》课题,会成为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助推器,为二中的课堂带来更多新气象、新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