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随想(一)
(2009-05-26 12:03:37)
标签:
初中科学课听课评课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初中的科学课程,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分科课程的启蒙课程。这一课程的特点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起相互渗透、整合协调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后续的分科学习奠定宏观视野和基础。
5月25日下午,由市教委教研室、浦东新区社发院、虹口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基于评价的有效教研和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举行。我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现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感。
一、公开课
本次展示研讨活动,有两位教师开设了公开课,我听的是虹教院实验中学梁菁菁老师的《水与人类》复习课。《水与人类》是科学课程第六单元的主题,其中涉及了自然界中的水、水的循环、水的三态、水与生命的关系等板块的内容。按照学科教学的一般习惯,复习课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回顾概念和规律、典型试题(问题)分析、练习并布置作业。这其中,分析试题和解题,是复习科的主要环节,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通过复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努力做到学科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要点化,要点知识题型化,重点题型能力化。初中科学是一门奠基性质的课程,是为后续的分科学习做准备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复习课该如何上呢?
梁老师设计了一个被困在荒岛上的人——汤姆在岛上取水求生的情境。并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回顾所学的知识,体悟知识的应用。这些问题有:
要在荒岛生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水与生命的关系
汤姆的周围有哪些水,能直接喝吗?―→自然界的三种水体
怎样找到能用的淡水―→水的三态变化
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能否人为创造条件使水的循环发生?―→三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设计一个净化水的方案―→净化水的几种途径
如何收集经过净化之后得到的淡水?―→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建立知识结构图,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在建构脑图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关于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的内容嵌合的很好
很多老师都很注重利用情境引入教学。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情境就是为了引入教学而准备的,一旦教学开始之后,情境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思考周密一些的老师,会在教学内容结束的时候,再回到情境中来,做到“首尾呼应”,也有很多人,早就将情境忘的一干二净了。
在本节课中,荒岛取水的情境,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的引入,而是融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嵌合。几个主要问题的提出,都是依据汤姆在荒岛上这一情境自然而来,而且问题的难度逐级提升,学生的学习也从个体转向了小组合作。情境是问题的源头,也是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的桥梁,更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判据。情境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的情境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第二,力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是注重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学科,这是初中科学课程的价值所在。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通过设计、开发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课程内容来实现的。《水与人类》复习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开发教学内容,要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本身就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节复习课没有上成“习题课”。梁老师通过“荒岛取水”这一情境,逐渐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学生在设计水循环方案、净化水方案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相得益彰
荒岛取水,从身边的水源开始分析,到如何通过人工的方法获得淡水,如何净化水确保生命的安全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条明线。这条明线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为学生铺设了一个个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一条暗线也在逐渐形成,那就是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学生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了学生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相互交织,充满关联。学生看到原来分立的各个知识点,原来有如此的结构和关联,可能会有一种顿悟,而全面看问题的科学观、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会在这顿悟之中产生。这正是这节课的新知识,也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从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再思考:
第一,情境本身
我曾在2008年11月22日的博文“浅谈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就教学情境的创设谈了一些看法。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架起学生的经验和学科教学联系的桥梁;二是内含探究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依偎。
对于初中生来说,鲁滨逊漂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新时代的荒岛探险也是大家很热衷的。学生们都知道,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要想在出现鲁滨逊那样的情况已经不可能了。汤姆在荒岛上被困几年,只能自己设法取水来维持生计的情境,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是编造的,不真实的情境,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情境创设时要注意回避的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太多
可能是复习课的缘故,教师想通过这节课,回顾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因此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期通过这些回答,将各方面的知识内容覆盖到。
问答过于频繁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抢答,一个问题刚提出来,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老师为了节约时间,立刻就让先举手的孩子回答。出现抢答的问题,一般都是记忆性的问题,是学生都记在心中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很多需要思维的地方,更多的是耽误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二是不断打断学生的思维。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才能完成,这个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如果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不断提问,显然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插话,也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第三,局部与整体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建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整体上认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情景创设和最后的概念图构建之外,中间还有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突出的是本单元的其中一个主题。学生是针对一个个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的,最后突然让学生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从局部马上跳到整体上看问题,学生明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给了不少的启发,才有部分学生慢慢的醒悟过来。
能否换一种设计的思路,只给学生一个问题,设计荒岛取水的最佳方案。在学生设计、交流方案的过程中,辨别最佳的标准,确定最佳的方案,从而引出本单元各个主题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的小组活动只需要一次,观点的碰撞可能更多,更重要的是,学生原本就是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的,随着各部分主题内容的进一步呈现,学生就会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构建知识结构了。
如果这样进行设计,还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本节课中,教师预设的环节还是太多,有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大家从设计最佳方案入手,可能开始有点乱,但学生就是要经历这思维的“混乱”,才能达到一种清晰的思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生成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