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历程
标签:
派克心灵成长痛苦改变四个阶段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派克《少有人走的路Ⅱ:与心灵对话》一书有感
20世纪末,一股心灵回归的风潮席卷全球。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就是这一精神风暴的滥觞。人们在书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和派克医生有更多的对话,这无形之中也促进了派克医生对人们心理现象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就有了《少有人走的路Ⅱ:与心灵对话》这本续集。在第一本书中,派克医生强调的是“人生苦难重重”,在这本书中强调的则是“人生错综复杂”。对于正在穿越人生沙漠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安慰和启迪。
一、痛苦和成熟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处在不断地面对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是令人痛苦的,佛家说“苦海无边”就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吧。派克医生说:“人们在面对问题和痛苦时,必须做出选择:你若选择痛苦,迎难而上,你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你若选择逃避,你也就为自己选择了心理疾病。”
很显然,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尽管我们拥有意识,但我们与其他生物一样,习惯于逃避痛苦。正是因为这样的逃避,阻碍了我们心智的成熟。我们为什么习惯于选择逃避痛苦?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害怕、恐惧,担心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我们太懒惰,每个人都想不劳而获,面对和处理问题、痛苦,需要我们付出很多。
有勇气的人,容易走向成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现战胜恐惧不仅使你变得强大,而且还让你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想起了英特拉托的《我的教学勇气》这本书,为什么美国的优秀教师会从“勇气”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教学、对教育的认识?从派克关于“勇气”的定义中我忽然感悟到:教师面对学生和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但有勇气的教师,能够直面问题和痛苦,在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成长。
有两件事情,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责备学生。派克医生说:“责备他人,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和应承受的痛苦。”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和愤怒、仇恨一样,都会给自己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自己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自己感到舒服,仇恨则让自己过瘾。这些都会让自己的心灵停止成长。宽容,是治疗“责备”最好的良药。之所以要宽容,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
二是要明白,“治疗一个人痛苦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应该是与他一起承受。”历经痛苦,人的心理才能成熟。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想方设法去消除学生本该遇到的各种痛苦,将原本曲折的学习过程线性化。省略了曲折,实际上就是抽走了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自己就是通过这个阶梯爬上去的,你爬上去了,就抽走了阶梯,学生就爬不上去了,只能在原地徘徊。
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改变。我们能够从随时拉随时尿,到改为穿着裤子上厕所,就是改变的结果。如果仔细体会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就就会发现,自己始终处在改变之中。这种不间断地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
想起了我的朋友说过的一段话:他每周到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苏州。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走高速公路,从家里到孩子在苏州的学校要110公里左右;另一条道是机场路,大约只有70公里左右的路程。走高速路程远,还要缴过路费,走机场路路程近,还不需要缴费。他每次送孩子,都在想是否走一次机场路,但一出家门就不由自主的选择了高速公路。送孩子已经将近一年了,机场路一次也没有走过。
派克说:“很多人,生命中的主要问题就是逃避任何改变,因此就是有捷径也不愿意去走。因为走捷径就要求他必须以打破成规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朋友讲的选择道路的事情,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好多年了,如果你走进课堂,会发现很多老师仍然在运用原来的方法上课,原因何在?就是教师自身不愿改变的工作惯性使然。
“我们一辈子都能改变与成长,即使有时微乎其微。改变是对命运的一种选择。”
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
三、心灵成长的阶段:
派克医生将人的心灵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乱的、反社会的”。这是一个心灵缺失的阶段。处在这一心灵阶段的人,貌似很有爱心,但他们从不讲原则,除了自己的意愿,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常常会陷入麻烦或困境,要么犯罪入狱,要么生病入院,要么流浪街头。一些无法解释的自杀或许可以归为这一类。
第二阶段:“形式的、制度化的”。 处于这一心灵阶段的人们,依赖于一个制度来统治他们。制度就像军队,在他们的待人处事中扮演着非常积极的角色。人们对制度有依赖感,接受制度、接受传统的熏陶就像吸吮母亲的乳汁一样。制度层面的推陈出新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麻烦和恐慌。
第三阶段:“怀疑的、个人主义的”。处于这一心灵阶段的人,富有钻研和探索精神,也会成为真正的追求者和科学家。他们能发现许多真理的碎片,并由此窥见宇宙巨幅画卷的一角。他们深深地涉足与社会,信守承诺,深爱父母。
第四阶段:“神秘的、公有性的”。 处于这一心灵阶段的人,能够洞察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种凝聚力。他们认为,男人与女人、人类与其他生物、活在世上的人与这个世界之外的生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关联,他们能看到这种关联。他们喜欢阐释神秘,非常自在地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
派克医生认为,人的心灵是遵循这样的阶段逐渐成长起来的,人不可能略过其中的一个阶段直接跳跃到更高级的阶段。当然,这样的成长不是线性的,不是直线上升的,在某一段时期,会在相邻的两个阶段之间来回的摇曳。
有的人,终其一生,心灵始终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这样的水平上徘徊;有的人,还很年轻,心灵已经达到第四阶段的水平。
人生的路就像一连串同心圆,从圆心向外不断扩张,其中的关联无法用任何简单直接的原理说明。
《少有人走的路Ⅱ:与心灵对话》[美]M·斯科特·派克/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