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科学课随想(二)

(2009-05-27 15:29:21)
标签:

初中

科学课程

有效教研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二、专题研讨

公开课之后,是专题研讨活动。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初中科学教研员、骨干教师济济一堂,就“基于评价的有效教研和教学”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1.基于评价

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评价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为高一级的教育选拔学生;二是认证学生的学业成就。这是因为我们国家从过去到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都非常稀缺,要通过认证和选拔,让优秀的学生进入优质学校进一步深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教育重要地位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在原有目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个新的目的:第一,检测成就变化的趋向。比如说初二年级英语学科,将十年前学业成绩和今天的学业成绩进行比较,判断在教育质量上有无变化。若有,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第二,评价特定的教育项目和政策。像上海市进行的中学生科学素养质量检测,以及国家级的科学素养质量检测,世界诸多国家参与的PISA测试等等,都能从一个侧面评价出科学教育课程在学校中实施的情况;第三,促使学校、社区对学生成就负责。比如说通过中考监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并公布出各个区县的中考成绩,就是要促使学校、社区对学生的学习负责;第四,诊断个体的学习需要。通过评价,不是单单地给孩子一个分数,一个成绩,而是要判断出孩子什么地方学的好,什么地方学习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从而给孩子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基于评价”这个话题,源于上海市已经国家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的相关质量监测。在对监测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市教研员的带领下,各个区县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师立足课堂,加强教研,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他们的基本思路是:质量监测→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找到对策→行为改进→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5日的活动,就是他们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我非常赞同“基于评价”所展开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这样的研究和改进,瞄准的是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木板决定其容量;一个学生,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把初中科学课程最弱的环节找准了,并尽快的弥补好,这一课程今后的发展就会更好。

我的建议是,在“基于评价”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初中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各类质量监测的“评价”是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实施评价的依据,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制定好评价的标准、确定好评价的工具,才能保证老师们的教学实践在“基于评价”的过程中不走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师队伍

在对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科学课程学生喜欢、家长支持,但教师缺乏激情,学校重视不够。

学校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和这门课程自身的定位有关。因为是启蒙课程、非中考科目,在办学竞争压力逐年增加的现实状况下,很多学校都趋向于选择功利性的办学目标,科学课程成了副科。校长在安排课程计划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感到有些头痛,不开不行,开课还要配备教师,有的学校班级数较少,配一个老师工作量又不满,还要让老师兼职……

教师任课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大体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科学课程的师资队伍不稳定,不少老师都是兼职;二是科学课程教师的职称评定有困难,人事部门没有设置科学课的职称系列;三是很多教师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经历的都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的学习历程,几乎没有人从事跨学科的师范教育,让他们带课,涉及自己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他们是很有信心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起来往往感到信心不足……

初中科学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或许是我们国家当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将科学课程列为中考的科目,目前有不少省份就是这样处理的。但列入中考科目带来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二是学生可能增加了对科学课程的认知,但能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具体的证据来加以说明。通过学生的科学质量监测,给学校一份关于本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报告,并通过政府层面要求学校加以重视,或许也是一种解决途径。不管今后将怎样解决,从目前来看,学校和教师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的问题在于领导和教师改变观念,明白“二期课改“设立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建立起新型的质量观,切实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着想。

令人高兴的是,在研讨会上我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在大环境对科学课程教学并非很有利的情况下,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做着拓荒性质的事业。我坚信,他们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3.有效教研

25日的专题研讨中,虹口区的代表向大家介绍了科学课程是如何开展有效教研的。针对《水与人类》复习课的设计,梁老师、区教研员陆老师和学科的合作伙伴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备课,每一次都有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用市教研员的话来说,通过三次修改,原来模糊一团的教学,变成了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的设计,教学的逻辑关系和设计的意图逐渐明晰,原来多层次、较模糊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修改,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听着梁老师和陆老师在会上的介绍,我想起了03年跟随顾泠沅先生开展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制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一面旗帜,与她在教学中的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她的每一节课,总是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份详细的教案,然后广泛搜集与这节课有关的教学资料,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调整,到了课堂上,她更是十分关注学生的活动,并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该如何改才更好,然后再备出一份教案来。顾泠沅教授对于漪老师一节课的教学研究过程进行了归纳梳理,提出了“三个阶段,两次碰撞”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和流程:三个阶段依次为用自己原有的认识去理解教材和教学的阶段;在专家的引领下调整教学的阶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重新认识教学的阶段。两次碰撞发生在三个阶段之间,第一次是自己原有观念与他人观念之间的碰撞,第二次是运用新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状况之间的碰撞。我感到,科学课程的老师们目前所作的这些工作,实际上就是“三个阶段,两次碰撞”的“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

在听介绍的过程中,我看到老师们将这样的研究命名为“实证研究”,这样的说法是否妥当,请科学课程的老师们再仔细斟酌。“实证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行动研究只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现在大家在教学研究中采取的主要就是行动研究。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行动研究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没有行动的研究是空洞的研究,没有研究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行动研究的明显好处是:1)解决实际问题;2)增加反思意识,改进教学;3)注入改革活力;4)沟通实践者与研究者;5)减少主观性。行动研究的主要步骤如下: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收集材料;

3)制订改进问题的行动计划;

4)实施计划;

5)评估计划实施的效果;

6)找出并确定新的研究问题。

质量监测,给科学课程的老师提供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要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这就是我们教学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的方法确切了,教学研究的有效性也会进一步提升。

 

    热烈祝贺上海解放60周年!

    祝各位朋友端午节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