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集体备课项目的建议
(2009-03-26 11:51:16)
标签:
初中校际备课范式教案专业发展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教学的质量,让广大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学的更好,区教育局中教科、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联合,启动了初中校际集体备课项目。以区初中各个学科的教研员为学科的项目主持人,组织初中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形成项目组,以单元为主线,采用“教师备课-集体磨课-课堂施教-修改调整-形成教案”的思路,形成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资料翔实、教学方法妥贴、教学参考方便、教学效果突出的课堂教学教案系列,供一线的教师参考使用。
项目启动之后,各个学科的教研员非常主动、积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项目组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并完成了一批初步的教案供项目组的老师们参考和讨论。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本周一下午,在教育学院召开了由教育局组织科、人事科、中教科以及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科研室、师训部、信息中心、初中各学科教研员参加的项目论证会,就项目如何更好的推进畅所欲言,交流了各自的做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我就本项目的开展提了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项目推进的同时,总结这一运作机制的特点。初中集体备课项目是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益尝试。中教科和教研室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提升初中教师整体上对课程理解的水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人事科和师训部希望将这一活动和教师的培训相结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达到培训教师的目的,并通过给予培训的学分予以保障;组织科希望这一项目给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科研室希望各个学科能够本着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目的开展项目研究,将备课工作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做;信息中心希望能够借助我们已经建成的教师研修平台,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各个科室的工作设想,都有可能通过本项目变为现实。在以往的工作中,各个科室较多的各管一方,以这样集成的方式协同合作的情况不是很多。这一项目的推进,可能会拓宽我们工作的思路,帮助我们找到破解难题的新方法。
第二,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所谓抓两头,一头即教学目标,另一头即作业(评价的手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测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最好要有三个不同的水平标准,即合格、良好、优秀水平,每一个水平标准的后面至少要有一道试题作为样例,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学到什么程度是合格,什么程度是优秀。作业也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成基本水平的作业、中档水平的作业和高水平的作业三类分别选编,确保评价和目标的对应。目标和评价(作业)确定好之后,中间的教学过程可以似乎没有必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写清楚,只要给教师确定好一节课的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提供几种不同的思路,教师就会依据目标和评价,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理解进行校本化的创造了。
第三,在编制教案的同时,加强作业的编制研究。从一线教学反馈的情况看,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估计不准,很随意地选用一些习题集给学生做练习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一些薄弱的学校,学生的基础不好,按理教师应该多注重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把基础打打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老师们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作业的布置和一些名校没有什么区别。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平时缺乏编制试题的训练和研究,盲目地相信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教辅书籍;二是教师缺乏整体上把握教学和训练的能力,对试题缺乏准确的判断、鉴别能力;三是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不能做到对症下葯。加强作业的编制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深入理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提高项目的互动性,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编制出来的教案,只有当一线的老师方便使用、愿意借鉴、能够随时发表使用之后的感受时,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向范式教案的方向发展。要让教师方便使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网络共享;要让教师方便地提出修改建议和反馈意见,最好的办法还是网络。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平台,信息中心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设置个性化的技术支撑。希望各个项目组的活动,都能在网络上进行。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要不了多久,教育方面的很多事情都将在网络环境下完成,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项目,要有这样的视野和意识。
第五,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的有效推进。项目组由不同层面的人员组成: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校层面的一线教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组成员,要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必须完成规定的动作,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的规定是刚性的,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议将项目组教师的培训和区教育局即将启动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结合起来,把在项目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推荐出来,参加区名师基地,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训。建议将本项目的推进与跨校联动的教研模式结合起来,整合相关资源,促进教师教学交流的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