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成长

标签:
研究型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内容课程评价课程互通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12月10日下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虹口区教育局主办,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承办的“2008年上海市研究型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在华师大一附中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市教委教研室、虹口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来自上海市各个区县的研究型课程教研员、学校研究型课程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温静老师介绍课程培训
虹口区四个单位的代表,从不同的层面介绍了本区开展研究型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上海市第五中学的黄蕴璐老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师生共同在课程中成长的历程;北郊高级中学的周义钦老师,介绍了自己通过参加研究型课程的系列培训,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华师大一附中的丁伟强校长结合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向与会的老师们揭示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部曲——校本课程实施力、师德修身示范力、经典课型开发力;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温静老师,以“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发展”为题,介绍了虹口区“十五”、“十一五”期间研究型课程培训的整体状况。
和两位专家一道参与互动交流
会议的第二个板块是专家和会议代表的互动交流。因为我从头到尾参与市教委教研室有关研究型课程方面的实践研究、指南制定、教学指导用书等的编写,因此被荣幸的指定为“专家”,和其他两位真正的专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副总编洪如蕙女士,上海市跨学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跨学科名师基地主持人刘定一先生——一道,坐在专家席上,和老师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互动交流。关于研究型课程的话题非常多,有的老师询问其他省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有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可以和我们借鉴?有的老师咨询在课程建设方面,如何切实落实评价?有的老师探讨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对课程的实施提供保证,有的老师就兼职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支持、如何肯定学术成就等话题开展互动,还有的老师对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涉猎的面很广,教师的知识有限,指导乏力等问题感到困惑,希望能够指点迷津……我们三个在台上努力作答,一人讲完,其他两人也常跟进补充,整个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还是很精彩的。刘定一老师充满睿智的语言,不时赢得大家会意的笑声。
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做了一个主题发言,谈了当前研究型课程在各个区县、各个学校的推进现状,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状几个原因(见本人 7月25日的博文)。怎样开创研究型课程的新局面?建议大家在课程推进工作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加强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研究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学习,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举措,这种方式要渗透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困惑,既然各个学科都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研究型课程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在学科内推进研究性学习,很多教师还没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通过研究型课程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果大家比较用心去学习,肯定会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体会研究性学习方式独特的魅力,这有利于学习方式向学科的迁移。其次,研究型课程关注的常常是学生超越学科之上的一般能力,而学科课程关注的常常是本学科独有的特殊能力,这样的一种差异,使得研究型课程更能引导学生从宏观的层面体会学习方式,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培养,这就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也正说明了研究型课程的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就不能太随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各学科知识的共同特点,从不同学科的共同概念、共同方法中寻找构建课程内容系列的可能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系列。比如说能量、周期、平衡、对称……等等,就是各个学科都存在的共同概念,从每一个概念切入进去研究,都可以形成一大批紧密联系实际、超越学科特点的课题群。
第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研究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评价什么,怎样去实施评价?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评价的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指南》,但指南规定的课程目标,要转换为可测量的目标,才可以用于评价之中。怎样将课程目标转换为测量目标,怎样从测量目标中挖掘出可以具体测量的行为表现,接住这些行为表现来进行测量?行为表现是否要分成不同的水平,以鉴别学生在处理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异?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研究。
还有评价的关注点。研究型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研究的成果,更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探究的过程如何在评价中得到体现?档案袋中有关于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本身不是评价,如何设计一些具体的指标,让学生自己、同伴、教师都能够通过这些指标对探究的过程给予评价?
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性课程评价体系,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团队的力量,加以设计和开发,为课程的深化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要促进三类课程的相互沟通
上海市“二期课改”将课程分为三个板块: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将这三类课程看作是三件事,分别进行设计,大家都感到头绪太多,非常辛苦。我们能否转换一个角度,将三类课程整合起来加以建设?研究性课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每一研究的问题都有一个核心的概念,这一核心概念就是我们基础型课程中的内容,研究性课程如果能够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这些实践的成果就可能开发出一门新的拓展型课程,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涵,有利于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来理解知识。
从课程本身的特点看,基础型课程中讲述的很多知识,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学习的内容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相关内容学习的方式是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式完全不同的,是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才能够理解的。正是由于这些的不同,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一直读到大学、研究生,出了校门之后仍然无法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生产实践中去,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研究性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情境化的,学习的方式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是一种和日常生活实践非常贴近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学以致用。这样的一种学习,就是加强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更需要加强三类课程之间的沟通和整合,让学生从拓展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学习中引发感兴趣的话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整合知识、兴趣、情境、社会生活等要素,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的更好迁移和应用。
市教委教研室谢慧萍副主任,市教委基教处的倪闽景处长也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