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匆匆太原行

(2008-12-10 18:19:54)
标签:

太原印象

评价研究

讲学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一直有到山西走一遭的想法,其中的缘由与我的家族是从山西迁徙到河南有关,况且山西还有一个常家大院。没想到这样的机会说来就来,受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的邀请,于8日晚上赶赴太原,9日上午给参加“太原市县区学校优秀教科研人员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开设讲座《如何命题:命题的基本原则与技巧》,9日下午再乘飞机返回上海。虽然没有来得及到常家大院去一趟,了解一些常家人过去的历史,但总算走进了山西。

太原这个城市具有典型的北方城市的特点,水少,空气的湿度不高,显得比较干燥;也因为水少,所以白天和晚上的温差比较大。我来之前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这里的气温,发现最低温度已经在-7℃~- 9之间。不过宾馆里都有供暖,房间里到处都感到暖洋洋的,对这里的冷倒是缺乏感受。8日晚上1130左右抵达省教育厅办的教育宾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深夜的安静。这个宾馆在山西师范学院的旁边,宾馆的四周都有道路,但你基本上感受不到行人走动的声音和车辆开过的声音,安静的好像周围都不存在人似的。在上海已经习惯了嘈杂,真的安静下来了反而有点不习惯了。问了一下当地人,知道太原是一个大约300多万人的省会城市,我有点理解了。因为人少,才能有机会享受这样的安静。我想到了6月份在北欧住过的几个小镇。

最近这些年我一直在开展命题、评价方式的实践,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在9日上午的报告中,我从教育评价实践方面的新变革、教师命题的常见方式以及大规模考试命题的技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建设等角度,和与会的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希望这样的工作,能对太原地区命题、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最让我开心的是遇到了语文特级教师、现在在华师大中文系工作的郑桂华。她于9日下午给老师们作报告,先是上一节教学公开课,然后就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真的很奇怪,我看过多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作,包括李镇西、窦桂梅、薛瑞萍、程红兵等等,也看了大夏书系推出的不少优秀作品,但为什么没有读一本关于郑桂华的书呢?在下午去机场之前,还有一小段时间,我特意赶到太原五中,赶到郑桂华上课的大会场,聆听了郑老师上的一节课,收获不小。

郑桂华的这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课题是“描写的奥秘”。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悟和提升,是这节课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你们会描写吗?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感到信心不足,这个信息不足正是教学的起点。郑老师给出了一幅画面:碧蓝的湖水,如境的湖面上,有两个鸭子,一个停着不动,一个正缓缓前行,鸭子的身后荡起微微的涟漪。怎样对这样的一幅画面进行描述?郑老师挑选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学生上黑板描写,其他的学生在座位上写。面对学生们写出来的语句,郑老师首先让孩子们分析哪些句子好,好在何处,在学生完成了分析之后,郑老师引导大家来读这些语句,并对照图片,比较大家认定的好语句是否和图片一致。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了:大家认为的好语句之中,夹杂了太多的联想和想象,而描写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如实,要如实的描写出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按照这样的思路,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描写除了要如实之外,还要具体、生动。“具体”的描写要注意什么呢?首先是有序,比如鸭子的描写,就可以从头开始往下写,一点一点写下来;其次是多视角,比如说湖水的描写,就可以从颜色、状态等不同角度去写。“生动”的描写在于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让描述的事物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种事物建立联系,让我们从大家熟悉的情景中理解新的事物。在这个基础上,郑桂华又给出了一张以蒲公英为核心景物的照片,请同学们按照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去尝试。两个同学上台现场描写,从他们板书在黑板上的描写片段看,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

最感人的是当郑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感到很惊讶,认为时间太短了,希望郑老师多上一会。课上到这种境界,给人的就是一种享受了。很遗憾没有机会继续听郑老师后面的报告,我相信也会给当地的教师很多启发的。

将描写写的“具体”一点,用到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是有序和发散,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对描写,其实对很多问题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8日下午在华师大,我就和一个校长班的学员们讨论过“有序”、“发散”等思维的问题,郑老师的课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习的场所,时时都能学有所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教育碎语
后一篇:在研究中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