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记事(之七)

(2008-04-03 12:44:37)
标签:

专业发展

物理教学

教育方式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10.学会选择和取舍

走进新华书店和各种书摊,最触目惊心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教辅资料。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和教师订购新书征订单之外的所有教辅书籍,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手里还是会出现一门课多本教辅书籍的情况。有一所学校的某一学科,曾经达到过惊人的7本教辅书籍的境况。

为什么教辅书籍会充斥学生的书包?原因很简单: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课堂配套练习,一方面容量和难度不够,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求知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编织出来的课堂练习水平也不够高,经常出现“乾坤大转移”的现象,将后面才会学到的内容,提到前面让学生做练习,或者练习本身有科学性的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

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教师自己不能跟着配套课堂练习或者外面的教辅资料走,要学会编制符合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试题。如果感到自己编制难度太高,也要学会做一个“裁缝”,在自己做了各种复习资料、明白那些试题要让学生练习什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拼凑,切实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作业。

选择的前提是什么?是对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的一种正确分析。前几天,一个青年教师和我讨论机械波相关练习的备课和教学,我们就做了如下的分析:

机械波和前面所研究的运动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前面所研究的运动,都是一个质点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简谐振动;机械波的运动是一群质点的整体运动,在研究的视角上,我们要关心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体;

机械波是一个个质点简谐振动的整体体现。一个个质点是随着时间周而复始地振动着的,单个质点的振动,我们最关心的是它的振幅和振动的周期,从对振幅的研究中可以引伸出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从对周期的研究中可以建立起振动和波之间的关联——周期相同。

因为波动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群体,所以我们在研究开始的时候,总是简单的情况入手,先把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置搞清楚,以及这个时刻整体的波形描绘出来。在任一时刻,每个质点的位置情况对波的形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波的形状,关键在于明确振幅和波长两个物理量。

明确了一个时刻波的形状,可以进一步推测下一时刻波形的变化。这里需要再给一个条件:要么是已知一个质点的振动方向,要么是已知波的传播方向。从一个时刻向不同的时刻进行推测,就可以知道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变化特征,这是我们最终掌握波动规律的关键。

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三者之间存在着基本关系:v=λf,这是定量研究振动和波之间关系时唯一用到的函数关系。

上述的这些知识分析,通过什么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这一知识的内涵呢?我们发现,最有效的作业就是关于波形图像的识别和分析问题。

如果给出一列波在某一个时刻的波形图像,我们能够从图中直接读出振幅和波长。这个振幅就是质点振动的振幅,那么,该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置和位移就能够在图上一目了然。

如果已知波的传播方向,那么,依据波形图,我们可以确定各个质点该时刻的振动方向;反过来,只要告诉我一个质点该时刻的振动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波的传播方向。振动和波的关系,可以通过“上坡质点向下振、下坡质点往上振”的口诀,予以很方便的确定。

如果再告诉波的传播速度,我们可以确定波或者振动的周期。有了周期之后,我们可以研究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波形的变化情况,每一个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以及末时刻的位移。

如果已知一个波形图,还能够实现三种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物理现象的文字描述、物理现象的函数表述,物理现象的图形直观显示。所有的物理现象和规律,都是可以通过上述三种表述方式进行描述,很多时候,三种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最好的选择就是那些分析、研究波形图的问题。但到了这里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将所有有关波形图的试题拿过来进行计算和分析,进一步归纳其特点。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我在多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关波形图的问题,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给出一列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让我们波的特点和振动的特点;

二是给出某一时刻波上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质点的振动情况。这种类型的问题,首先还是要借助波的形状,将其转化成波形图,然后用已知波形的分析方式进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由两个质点的振动情况确定波形图是,波长可能不是唯一的。

三是给出一列波两个时刻的波形图。这种情况和已知一个时刻的波形其实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间,可能对应着若干个周期,波的传播方向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取向。把这两点因素考虑进去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就全统一起来了。

明白的这些,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知道,基础的练习是已知一个时刻波形图的问题;中档的“要拐一个弯”的问题是已知某一时刻两个质点的振动情况的问题;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已知两个时刻波形图的问题。只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做适量的练习,并布置适量的作业,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作业,可以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通过少而精的练习,达到理解知识,融会贯通的境地。

学会选择和取舍,不能随意,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作业的梯度设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是一个基本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