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8-01-25 13:32:07)
标签:

课程设置

教育资源

教研组建设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昨天下午的教研组长会议,有一个中心的议题就是关于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方面的。

近些年来,学校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全校教师先后设计、开发出了100多门类型各异的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批拓展型课程的教材也已经编写出版,有的还通过了上海市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在全市范围内试用。

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有些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一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放录像为主,时间长了学生兴趣不高……学校教务处将这些问题和教研组长做了交流,然后请他们进行一些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召开了这次的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就拓展型课程建设问题,我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努力建设好以学科拓展为目的的拓展型课程

高中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一定不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对国家教材的二次开发,第一要对我校学生的智能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在给他们增加一些内容的时候,增加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便于接受的;第二要从教研组的层面有一个整体的思考,明确哪些知识点在高一年级给学生进行拓展,哪些在高二年级比较合适,做到高中三个年级统筹考虑。第三要逐渐形成书面的课程材料,向校本教材的方向努力。因为没有书面的材料,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上课过程中的参考以及课后的复习都成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作业就能完成的。第四要在作业的布置上下功夫进行研究,努力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炼,既要注意思维的逐级提升,又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重点建设一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

在这个方面,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些实践的成果。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加强课题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我校的学生参加课题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有相当一批大学的教授长期带领学生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研究的系列。比如说复旦大学的罗教授,带领学生在生物信息统计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她在带领学生做课题的同时,就想到了可以建立一门课程,把这些研究的成果系统化、课程化,给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空间。后来在上海的另外一所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而这一课程的构想和资源都是罗教授在我校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能不能将这门课程也通过拓展的方式引进我们的中学?还有,其他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否进行一些开发,把学校里已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地挖掘、利用起来。这样做起来的最大的好处,一是可以探索两类课程相互融合的机制,二是可以拓宽学生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视野。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好处,可能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具体的体现出来。

第二,教研组要加强对各个学科竞赛类课程的统一领导。针对学生特点,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竞赛辅导,为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环境和氛围,需要教研组集体形成共识,并由专人进行开发和实施。

第三,面向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拓展型课程予以支撑。名牌大学的招生,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课程建设。我们应该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的培养方面多加思考,设计出一些课程系列,为这些资优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3.把拓展型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什中学》一书中说:“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各种社团活动,教研组举办的专题教育活动,学校的各种节日如科技节、艺术节……等等,本身就是拓展型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营造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各个教研组在这些活动中,也应该主动参与,把它和教研组的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