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解读《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7)
4.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如图表、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和研讨,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成果,体验合作。
经历了研究过程的洗礼和研究方法的熏陶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或研究论文。
怎样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施意见》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图表、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表达。这样的提法是因为本实施意见的对象是全体中小学校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般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建议采用照片、模型、实物、诗歌、节目、口头报告等形式表达成果;初中阶段可以增加图表、录音、录像、网页、书面报告等表达形式;高中阶段要特别注重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学生语文课上的作文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一下子会很难适应。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在指导学生实现从“作文”到“论文”的转变。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指导学生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告诉学生科研论文的特点是范畴明确,条理清晰,重实证,重思辩,重引证。培养学生用简练、严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去追求文章的长短。
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一步交流、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展示交流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体现学生对某个课题的研究水平、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方法运用的科学性、运用知识解释问题阐述观点的恰当性、制作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水平的图表、模型、小论文、实验探索报告和调查分析报告等有形成果二是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人文资源——那些具有丰富意义、教育价值、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但却不能用“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非量化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和意识、责任感等等。
展示交流的类型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板报展示。课题小组将自己的研究历程分成若干个环节,通过照片、图线、表格等方式将每一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突现出来,使读者从中理解研究者的研究思路、看出付出的艰苦劳动、欣赏取得的研究成果。二是动态展示。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给读者和听众提供立体的信息,通过表演、录像、动画等方式展示课题研究生动的过程,促使读者和听众对课题的理解。三是论文出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有关的报刊杂志投稿,通过报刊杂志的刊发得到社会的承认。
成果展示交流的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班级内部的展示;二是年级或学校范围的展示;三是市、区以及跨地区的展示。
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学会借鉴,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是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应该注意的。
评价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很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有关评价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我在《高中研究性课程案例100例》中,有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这本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0月正式出版。
学生普遍不大重视研究后的反思,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对研究的反思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对自己研究过程的反思,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已经取得的成果外,还有哪些不足?二是对课题引申研究的思考,这个课题是否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拓展课题?在这里,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课题报告中不要画“句号”,要多画几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