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教研组长的作用

(2008-01-16 10:53:26)
标签:

教师

专业发展

教研组建设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在以年级组的方式集体办公的学校,教研组长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仔细观察不同学校的教研组长,不难看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成了教师队伍的随行人员。随着自己所在的年级组的变动,不断地跟着年级组跑。

二是成了教务处的传令兵。教研组的活动跟着教务处的工作安排走,上面如何布置,下面就如何去做。认真一点的教研组长,在听教务处的布置时还能比较用心,在组内活动的时候,能将教务处开会精神的6070%传达下来,如果教研组长不是很认真,开教研组会议的时候可能就是随便聊聊,一点会议精神也传达不下来。

三是成了工会小组长。教研组内老师以及家庭有了困难,教研组长出面组织大家前去慰问,组内有了值得庆贺的事情,教研组长出面张罗。……唯独教研组长自身应该做的事情,却很少去考虑。

因为教研组长没有很好地组长应有的作用,使得教研组的活动流于形式,集体层面的教学研究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校本教研”成了一句口号,有上进心的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一些单打独斗式的教育教学探索。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自己学校的教研组长“不见了”,由此启动了“寻找教研组长工程”——“三力工程”:

专业伙伴,人生知己——凝聚力;

团队领导,学科领袖——号召力;

学科专家,水平标高——影响力。

这三个力是依次提升的,一个比一个要求更高,但并非不可实现。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的教研组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多下功夫。

一、梳理现状

首先是教师队伍基本状况的分析。教研组内教师的总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称和学历结构等。这样的分析,是教师专业进修、师徒结对、推选骨干……等的基础;其次是教研组传统和特色的分析。在学校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教研组自己的传统是什么,形成了什么样的特色?绝大多数的改革和创新,都是在设法让传统和特色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得到突破的;第三是教研组的优势和问题的分析。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和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教研组自身的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可以得到解决的,那个问题最容易解决?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知己知彼,首先的一点就是“知己”。有些教研组长总觉得对自己的教研组是很了解的,但如果进行一次这样的分析,你就会觉得自己以前的了解是很肤浅的、不全面的。

二、制定规划

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发展规划,只不过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形成了书面文字,有的留存于内心。个人生涯规划,给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使自己能够有的放矢地选择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教研组要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规划,对今后几年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统筹的安排,让老师们都明白。这样的规划 应该是老师们集体参与讨论的结果,因为规划的实施要和老师个人的发展规划相吻合,要通过老师们具体的实践来实现。

教研组的发展规划通常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组内基本情况分析;建设目标,包括组风建设、特色创设、队伍培养、学科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目标、教学研究的重点、科研课题的确定等等;具体措施和年度目标;支持系统的分析。

三、找准抓手

不同的教研组,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不相同,要针对教研组自身急需解决的问题,想法设法予以突破。

比如说有关队伍建设方面,有的教研组可能教师老龄化情况日趋明显,教师的结构不够协调,在推进信息化和学科整合方面存在不少困难。这样的教研组就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比如说有的教研组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比较常见,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淡漠,这样的教研组可能就要将组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在教学研究方面,更要注意找好抓手。针对现在教研组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为突破点,将具体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教师的手中,每次活动的主题都非常明确地围绕这一突破点展开,活动的实效性就会大大提高,科研课题也就有了落脚点。就不会出现教研活动的时候仅仅是传达上级指令、相互之间通通气这样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现象了。

四、勤于实践

再好的计划,如果没有实践的跟进,总归是一纸空文。教学水平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教研组的工作目标,要聚焦课堂,教研组的突破重点,也要聚焦课堂。提升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公开教学和研讨活动。教研组要依据自己选定的抓手,统筹安排每个学期的研究主题,确定哪些人在什么时间开设研究课,大家一起参与备课和研讨。

很多教师平时也按照教研组的要求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但由于自己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准备,评课往往显得比较随意,很多评课的内容往往指向这个教师的专业水准而不是具体的这一节课,因此,双方的收获都不大;还有的老师在发言中灵光闪现,评出了教育的智慧和亮点,但往往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过后就忘记了。造成这些教师一辈子平平而过,在专业上提升不明显。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校本教研有三个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个要素要同时落实在一个课题的研讨过程中,就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反思就是“照镜子”,需要同时满足是个条件:要有强烈的动机和愿望;要有审美的标准;要有客观参照物——镜子;要有改进的行为。同伴互助体现在在开展研究课的过程中,教研组同伴的群策群力;专业引领既可以是外请的专家,也可以是本组教研经验丰富者。关键是大家都能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有价值的探讨。

教研组长要努力成为学科的领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教研组全体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就指日可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