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解读《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6)
4.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
学校和教师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进入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施条件。在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在探究和时间环节,教师的指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形式的指导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研究科学的组合形式,即科学研究的规模是不断地演变着的。在十九世纪以前,科学研究都是以个人研究的形式为主。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集体研究机构应运而生,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世界上基础科学领域第一个集体研究机构。20世纪30年代以后,伴随着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加速器技术等一系列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国家规模的研究形式诞生。1937年,在德国,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军事科研中心,v—1、v—2 导弹就是这一研究中心的产物。近些年,跨国合作、国际规模的研究形式诞生。由中国、美国等六个国家联合进行的“基因测序”工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在组织形式上进行指导。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分成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跨班活动等几种类型。
从形式上看,以资料研究和以简单观察为主的课题研究适宜采用“个人活动”的形式;从内容上看,学生个体身边所特有的现象(如家庭特有的动植物情况的研究)、文学欣赏类、个体特有的时空段内(如学生利用旅游、外出度假等在个体特有的时间和环境内进行的课题研究)的研究适宜采用“个人活动”的形式。
如果一个研究的课题牵涉的面比较广,则小组活动就较为合适。小组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活动中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不能出现一部分成员忙得不得了,另一部分小组成员闲得没事做的状况。
班级活动或者跨班活动一般用于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适合采用:课题开题、制定方案的交流,课题的总结和成果汇报,参观访问、专家介绍和科普讲座,学科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跨班活动特别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主要在于研究的问题在资料和信息的占有上具有互补性,通过交流合作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资讯。
2)研究方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作品制作等。
一个研究课题,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是有讲究的,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比如说:“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一种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部找出来,进行解读分析,然后对这些法规进行综述,指出还存在那些问题,结合现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另一种思路是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实地去考察、访谈,进行记录和整理,然后根据这些素材参照相关的法规提出建议。
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该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更是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比方说一个学生准备确定“上海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为研究的课题,那教师就要指导他明白一下几点:第一,从调查手段角度分,有三种手段: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调查。这个课题适合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调查手段。第二,从取样的角度看,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三种,显然,这个课题适合用抽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样本的选择很关键,所以我们要知道上海市有多少个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多少个区重点,多少个普通高中,多少个职业高中……然后按照学校和人数的比例进行抽样,还要关注男女生的比例。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觉得这项工作成本太高,连科研院所都很难完成,因此要将课题变小,改成“××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才有可能操作。
3)过程监控和指导
学生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后,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在研究中会出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知识方面的,有方法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中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例如,在学生遇到知识性障碍时,教师应首先分析这个知识障碍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是已学过知识应用性的生疏,还是未学过知识的不知,或是综合性知识集成的困难。对于未学过知识的不知,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介绍参考书籍、开设辅导讲座、小组补充教学的方式,进行详细或粗略的内容学习指导。而对于已学过知识应用性生疏或综合知识集成的困难,教师则可以采用联想、类比、借鉴、成品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启迪和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应用能力。
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学风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从情意方面入手,鼓励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研究失去信心,产生不愿坚持下去的想法和行为,对此教师要循循善诱,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困难出现的原因、与学生个别聊天等方式使学生克服困难,鼓足完成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学风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粗枝大叶,马马乎乎,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在发现问题之时及时给予指出,并提出规范的要求。
对科学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搞清楚学生的问题是对科学方法不了解还是在使用某一方法时不够严密。前一种问题需要教师将这种科学方法向学生进行介绍,后一种问题则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问题出现在何处,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留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已有的合理方法,不要全盘否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
4)营造良好氛围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为学生的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是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生活的节奏、节假日的安排都可能和平时有所不同,这无形之中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现在升学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这方面大家都是很有办法的,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