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天坛旅行/见闻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在北京参加“2007年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期间,居住的宾馆离天坛很近,同房间的王老师还没有去过这里,因此我们利用会议的间隙,在凛冽的寒风中快速地在天坛走了一圈。用相机在拍摄天坛的景致时,拿相机的手常常会冻得失去知觉,其实那天并不是十分的冷(温度在-8℃~-2℃之间),主要是寒风刺骨,把人冻的无处可躲。所以说,拍摄到的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啊,呵呵。
从西门进入天坛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老北京城的南端,原始名称“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明清两朝皇帝每年都会在此举行大祭活动,除祭天、祈谷和祈雨外,还配祭帝王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袁世凯也在这里祭祀过,还砍倒了两根长明灯的灯杆,让人惋惜不已。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如果从空中俯视全坛,会发现它南部呈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这一构思是我国“天圆地方”文化传统的体现。
天坛的地图,这是从网上搜集到的。
天坛的主要景观集中在从南门到北门这条主线上。从南门进来,首先看到的圜丘坛,这是历代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它又被称作拜天台、祭台等等。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东门叫泰元门,西门叫广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享、利、贞。这种排列是根据《周易》的“干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享”为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圆形子墙的外部还有一层方形围墙,将圜丘坛保护起来,也有“天圆地方”一说。
圜丘坛
圜丘坛呈圆形,象征天,分有三层,且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者是九的倍数,这应该算是圜丘设计的绝妙处所在。中国古代是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故而这里有“上天九重”之意。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九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为126块九组成,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
天心石
出圜丘坛向北走,几步之路就到了皇穹宇,也就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它用砖木建成,单檐蓝瓦,殿顶有鎏金宝顶,殿下是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远远望去,像是一把金顶的蓝伞高撑云空。
皇穹宇
在皇穹宇的周围,是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两人分站东西墙根,一人靠墙低声说话,另一人能清晰听到。不过这一现象现在很难听到了。一是因为这个围墙年代久远,墙面不再像当初那样平整,声音的反射效果差了很多;而是因为游客太多,没有安静的环境,怎能听到轻声的呢喃?
回音壁
现在人们所称天坛主要是指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而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是一座砖石台,这座台基称作“神道”,又名“丹陛桥”,它寓意上天庭是要经过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路程。
丹陛桥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大殿,它在天坛北半部,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的有鎏金宝顶及三层檐亭式的尖顶圆形建筑。最初时,其三层檐从上至下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琉璃瓦,它们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及庶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才将三层檐统一改用成蓝色琉璃瓦。这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它的构造比皇穹宇复杂,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式,仿佛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当中的四根龙柱全是“龙凤和玺”彩画,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它代表了一年有四季,中层的十二金柱象征了一年十二月,最外层的十二檐柱则表明一日中的十二时辰。每年的正月上辛日,皇帝均会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来此叩头礼拜,祈祷丰年。如遇天旱,还会来此祈雨。
祈年殿
祈年殿以北是五间皇乾殿,该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养所。它与祈年殿同年开建,初始名称“天库”,为六开间黄琉璃瓦顶的殿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后才改为五开间并更名为“皇乾殿”,与此同时亦将黄瓦换为蓝瓦。大殿内正面方形石台上的神龛内放“皇天上帝”牌位,两侧的八个小型石台原用以安设清爱新觉罗氏的八代祖先神主的神龛。
皇乾殿
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介绍了。最后还要提一下这里的苍松翠柏。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据说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可能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
古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