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

(2007-12-26 11:20:12)
标签:

物理教学

教学设计

知识理解

杂谈

分类: 课程教学

高一年级新教材的最后一课,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该怎样上这节课?我最近听了几位教师的教学,感到对教材的处理五花八门,教师自己在一些问题上的思考还不够清晰。现在以其中的一个知识点——“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为例,谈物理教师自己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

“牛顿力学只能适用低速、宏观领域中的力学现象”,这是高一教材对牛顿力学适用范围的表述。在我听到的几节课中,几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A:将教材中的这段话让学生划出,就算讲完了。

教师B:学生从书上找到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这段话之后,教师问:什么是宏观?什么是低速?然后回答说:自然界中的物体就是宏观物体,低于光速的速度就是低速。这样的回答简直是胡说八道。

教师C: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1)适用范围:宏观、低速;2)使用条件:质点、惯性系统;3)不能解释:微观、接近光速的高速。这样的表述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将“宏观”和“质点”对应起来,让人费解。

教师D:通过引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量公式进行的一些计算表明,牛顿力学的理论适用于宏观低速,爱因斯坦的理论适用于高速。岂不知爱因斯坦的理论本身包容了牛顿力学的理论,两者之间并不是互补的关系。

教师E:牛顿力学的理论适用于宏观低速,为什么牛顿力学几百年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宏观的,能够用牛顿的力学加以解释。

……

限于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些知识还不能非常清楚地传递给学生,要到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学完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学生才能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表述,教师自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对牛顿力学适用范围的理解。

第一,牛顿力学的所有规律,只能在惯性参照系中才能运用。举两个简单的事例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1)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取其中的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相对静止,但这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并不为零。合力不等于零,但物体静止,显然是牛顿第二定律所不能解释的;2)车厢内有一个光滑的桌面,上面放一个苹果。一个人坐在桌子旁边观察,车厢启动的过程中,苹果合力依然为零,但却能开始做加速运动,并从桌面上滑落,这显然也是牛顿力学所不能解释的。

牛顿第一定律为整个经典动力学体系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参照系——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惯性参照系,只有在这样的参照系下,物体的运动才是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在高中阶段,为了讨论方便,约定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所有的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都以此为研究的起点。这些道理,将给学生,学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是什么?这里选取一个简单的粒子——电子加以讨论,就可以明白了。电子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我相信大家都会说是微观的。但是电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都是用牛顿力学的规律进行分析的,显然它应该是一个宏观物体啊。

这里要进行一个讨论。根据德布罗意的理论,电子和光一样,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产生波,并遵循如下的规律:mvh/λ。假如电子以3× 106m/s的速度运动,可以计算出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2.5×1010m,这样的电子射向金属薄膜的时候,因为金属原子之间的间距为1010m的数量级,所以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当该电子束射向平行板电容器的时候,由于一般的电容器的板距在104m的数量级上,远大于电子的波长,所以电子在运动中表现出运动的特征。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宏观、微观呢?从电子的行为我们可以得出:当物体和其他物体作用,表现出粒子行为的时候,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解释,这时物体就是宏观的;当物体和其他物体作用,表现出波动行为的时候,不能用牛顿力学加以解释,这时物体就是微观的。宏观和微观的区分,不是简单的比个头大小。

当然,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如何讲,教师要进行思考,要留有余地。因为高一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波动的概念,不能理解物质波。

第三,高速和低速的界限。这个问题和物理学上的一种近似处理相关。在物理学上,如果一个量A比另一个量B100倍,我们说从B的角度看,A为无限大;从A的角度看,B为无限小。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运动的物体,质量会增大。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量为原来的1/100,物体的速度将达到多大?我计算的结果是4.2×107m/s,在这个速度以下的情况下,物体质量的增加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质量不变的情景,就是牛顿力学所研究的范围了。也就是说,高速和低速的界限是4.2×107m/s。我查了一些资料:氢原子中电子绕核旋转的线速度为2.2×106m/s;示波管中电子进入偏转电场时的速率为2.65×107m/s,显然,这些运动都属于“低速”的问题,是可以用牛顿力学处理的。我们的教材中用牛顿力学来解释这些问题,理由就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