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解读《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3)
三、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这是本《实施意见》的核心,包括课程实施的方式和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中的教学指导等四部分内容。考虑到篇幅的关系,拟分三次进行解读。
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实施方式和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和要求是针对面上的学校而提出的。如果一个学校已经有多年的实施研究性课程的经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则完全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不一定局限于上述的要求。
从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看,《实施意见》建议小学采用主题探究活动、初中采用课题学习和项目学习、高中采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的方式。
主题探究活动是以主题认知为线索,教师与孩子一起就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活动通常选择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和物作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探究。
案例:《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二年级的矿矿所做的主题探究:“蓝鲸”。他把内容分解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⑴介绍;⑵蓝鲸吃什么;⑶蓝鲸怎么吃东西;⑷蓝鲸的非凡之处。
一般情况下,主题探究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让孩子充分表现已有经验阶段,提出与主题有关的亲身经历、画画、角色扮演表现其对主题的确良体验及了解程度,统整性地了解与主题有关的基本概念,确定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提供给孩子新的直接经验,(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问、资料查询等多种途径)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新发现,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三阶段:将作品与家长,外班等人分享。
课题学习是一种以某一学科知识为背景,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确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比如说“身份证号和学籍号”、“门牌号的设计”、“图形的镶嵌”等,就是依托初一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确立的课题学习活动。这类学习活动一般紧密结合学生当前的学科学习情况,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课题一般也是由教师提供,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加以选择的。
课题学习活动关键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规范,把握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课题实践、反思修改、形成成果、展示交流等研究的基本环节。
到了高中阶段,课题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了方方面面,具有明显的综合特征,研究的难度加大,研究周期也比较长,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的要求也增加了很多。这样的一种学习称之为课题研究。
所谓项目学习,是指学习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比方说创办一份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杂志、物理周活动的设想、学校艺术节设计等等。
如果一个项目设计的面比较广,需要有完备的项目设计书,需要模仿项目设计的有关要求经历项目制定和论证的全过程,这样的项目学习活动称之为项目设计,这是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
《实施意见》对不同学段的实施要求也给予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小学阶段是“体验探究”,初中阶段是“学习探究”,高中阶段是“初步学会探究”。这样的要求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再加以解读了。
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总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要求、学业评价……等基本要素。研究型课程比较特殊,它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状况灵活把握。这是研究性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没有确定的研究内容,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为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给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手里没粮,心中发慌啊。但反过来说,也给学校创造性地建设课程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