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旅行/见闻 |
分类: 旅途随记 |
这次到北京参观故宫的时候,我努力回忆了一下,究竟到故宫来过几次?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清楚。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将自己走过的地方记录下来,日后需要回忆或者找些资料的时候,就有据可查了。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这是一长方形城池,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让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在故宫里的每个房间里分别住上一天,当他住完所有房间的时候,已经有27岁零4个月大了。也就是说,故宫所有的屋宇总数超过1万间。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万岁”,其他的都不能达到“万”这个数,所以通常说故宫有屋宇9999间半。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到故宫来,如果你留心一点的话,会学到很多的知识。我在这次游览故宫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思考。
1.上浮下坚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上浮下坚,高台基、大房顶、向上翘的屋檐,是其典型的标志。通过厚重的高台或者基石,坚实有力地托着主体建筑向天空伸展,与天空融为一体。这与我国人民一直追求天地均衡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有关。
2.左祖右社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这样的一种建筑特色,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来看当代的建筑,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左祖右社”这种建筑文化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影响。
事例之一:上海东北隅江湾地区清源环路上海体育学院的学院行政大楼,当初是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在它的左边建造了博物馆,右边建造了图书馆,是“左祖右社”建筑风格的一种演绎。
事例之二:上海人民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中间是政府办公大楼,左边是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右边是上海大剧院。这里借用了一张房产公司的图片。
事例之三: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天安门为中心,国家博物馆位居左侧,国家大剧院位居右侧,体现出很明显的“左祖右社”的整体规划风格。
3.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都城建筑格局的两个基本点。前朝后市,就是说,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皇城的后面是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围绕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用意在于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尊严。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出自《周礼·考工记》。在《考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果故宫称之为“前朝”的话,故宫后面的鼓楼就是所说的“后市”了。
故宫本身也是严格地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的,其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 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后市”则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相关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