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浅谈教师的基本功
虽然整个区里高中生源急剧下降,每个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和班额数都比往年有所减少,但由于我校今年和凤城中学合并,酝酿和财经大学联合办学,所以学校的班额数比今年即将毕业的高三还多了2个班。班级多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师有点紧张,这几天我们安排一些想到我们学校里来工作的大学硕士生、教师来校试教。
我们常说人生处处是考场,仔细想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师来试教,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安排各种各样的考核项目,但是从他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让我们看出了相互之间的高低差异。有的在和我们学校的老师联系上课内容的时候,表现的很不自信;有的老师可能想进来的心情过于迫切,未经允许就随意翻阅他人的资料,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课堂教学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学科素养和基本素质。这两天我一连听了多节试讲课,我感到一些老师在基本功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我想,这些基本功对于我们现在已经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说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1.教师的板书
在信息时代,电话、手机和键盘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通过书面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对钢笔字、粉笔字重视不够,认为粉笔、黑板最终会“沦落”成为“电脑+投影”的辅助手段或完全被取代。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的逐渐加深,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预设好并制作成PPT,等到上课的时候只管点击播放,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随时在黑板或者电子白板上板书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这就要求老师们至少要能够写出一手工整的粉笔字,如果能够具备一些美学的特色,那就更好了。
板书的过程,是引发兴趣、渲染教学氛围的过程。我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对我的物理过程简笔画很感兴趣,常常会在下课之后模仿,也有此吸引了不少学生喜爱上了物理。板书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为学生会跟着老师写出来的内容逐步展开思考,这比那些通过PPT一下子闪现出来的文字效果要很好多。
我听了很多中青年教师的随堂课,说实在话,有些老师的板书让人实在不敢恭维。这次来试教的几位老师,有几个的板书还是不错的,出乎我的意料。不过一个语文老师把一篇课文的课题板演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2.教师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分为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部分,这次的试教,我们关注的主要是老师们的口语表达。作为一个教师,口语表达在其整个工作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智能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动作智能发展的很好,他最后就向运动健将、舞蹈演员方面去发展;有的言语智能非常好,他可能最终成为一个教师、一个演说家、播音员或者政治家;有的人逻辑思维智能很好,他就向理论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方向发展……按照这样的说法,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老师的,因为教师应该有很好的语言感染力,他要通过自己的富有激情的言语,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场,引发他们兴趣盎然地去探究。如果自己感到口语表达不是自己的强项,而且还想做教师的话,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在这方面进行锻炼了。
这两天的听课,让我在口语表达方面感到满意的教师不多,有的教师在学校里这样长的时间了,还是满口的家乡话,让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有的教师一句话要停顿好几次才能说完,让听课的老师一直在替他担心,怕他把后半句话给忘记了;还有的老师讲英语,发音很不标准,连学生都感到听他的课是一种煎熬了。
3.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由于是试教,对我们的学生情况肯定是不了解的,因为我们看老师们的备课,重点就是他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比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教学的逻辑思维等等。我们采用了一个学科的老师同上一个教学内容的方法,来考察几个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一比之下高低优劣立见分晓。
上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不同教学环节的过渡、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创设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和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获得新知……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对于一些新大学生,他们在这个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我们关心的就是他有没有在这方面的可以培养的潜质;对于那些已经有了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我们重点就看他在这些方面把握的情况。
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也能看出一个老师的基本素养。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老师,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并且走进教室准备上课。但他似乎不太清楚课前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上课之后不知道黑板可以上下移动,只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板书,字写的很小,直到听课老师提醒才反应过来。
我想给那些正在大学学习准备谋求工作的准教师们提一个建议,如果自己认定了做教师这一目标,就要好好地利用难得的四年大学的时光,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单靠应聘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师只有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发展、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