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期中考试结束了,伴随着各个学科考试成绩相继出来,老师们也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部分老师平时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小,但成绩却没有自己预料之中那样好,心里难免有点不舒坦。我认为,决定教学成效的因素很多,但下面的几个因素,对提高教学成效可能是比较关键的。
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很多教师总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没有问题。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又经历了中学这些年的磨练,可以说对所教的知识还是“滚瓜烂熟”的。我原来也持这样的观点。在安徽教书的13年中,连着带了10年的高三,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心想到上海教教书还不是“小菜一碟”?到了上海的这些年,却越来越感到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对所要教的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还肤浅的很。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史实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只有很简单的几句话,在教书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对这一知识点基本上是不怎么关注的,大体上照本宣科,1~2分钟带过,只要学生会应用定律进行计算即可。在第二个十年里,我发现了物理史实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方面的重要意义,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挖掘,基本上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最近在读《剑桥科学史丛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对这一物理史实的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我由此开始重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对上海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每年的试题自己都在做,感觉到对考试内容是很了解的,但将统计的手段引入到分析之中后,原来认识上的缺陷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最近每年我都变换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每年都有新的发现,真是感到学无止境,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探讨也是无止境的。
2.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接纳教师传递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方法的设计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如何将一节课的学科知识进行排列组合,使学生能够由易到难,逐级提升地进行学习;第二,如何设计一些“脚手架”或者“台阶”,将不同组块的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比较容易的知识内容过渡到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第三,如何在设计教学进程的时候,注重思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第四,如何不断地开发新的教育媒体的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学方法设计的基础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呈现出来的。
有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非常在意多媒体设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等,好像没有这些形式,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似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教学要以思维为核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各种学习形式和设备引入要为这个核心来服务。
3月29日,我曾介绍了一节物理课,其中的教学设计大体如下:
环节一:自行设计一个单摆,并测出它的振动周期
问题情境:单摆运动有什么特点?测周期所需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教师的任务:演示单摆的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其运动的周期性。然后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单摆,并设法测出自己设计单摆的振动周期。要求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测量出单摆的振动周期的,以便于学生归纳出测量周期的一些方法。
环节二:研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学生们在汇报各小组自制的单摆的振动周期时会发现,各小组测出的单摆的振动周期各不相同。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影响周期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进一步判定有无影响?
教师的任务: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测,找出影响周期的可能因素。在学生提出这些因素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周期和猜测的因素中的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无关。然后学生利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和检验假设。
环节三:周期和摆长的关系探究
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振动幅度的大小等因素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问题情境:周期和摆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的任务: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测出不同摆长的单摆对应的振动周期。一组组的数据测量出来后,怎样从这些数据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进一步地诱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认识到从数据中寻找规律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作图,根据图线,对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做出猜测,并通过改变某一坐标轴的物理意义的方法设法将图线变成一条直线,以从中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从而使学生掌握一种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环节四:设计一个周期为2秒的单摆
问题情境:怎样预测T=2秒的单摆的摆长?
教师的任务:使学生意识到,前一个环节中得到的关系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物理规律。可以从关系式中首先计算出T=2秒的单摆的摆长,然后按照计算的结果制作即可。没有必要通过不断地改变摆长进行一次次的试测。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几个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共同研究的,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共同讨论的,为什么教学的效果不同?很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学生是如何学习这些内容的,哪些地方学的好、哪些地方学的不好分析的不到位;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跟进辅导;针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并且跟踪检查。
一个老师带不同的班级,为什么这个班级成绩可以很好,另一个班级成绩可能就不够理想呢?如果说学生基础差异不大的话,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上。当教师满心想和学生沟通交流但一如既往地得不到学生的回应的时候,教师的心态难免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通过一个阶段之后的学生成绩体现出来。
有的时候,“沟通”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哪些教师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仍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的学生。这很让老师费神,也很让老师沮丧。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与我们总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有关。我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往往花费了很大精力,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一件很小的事情,说不定一下子就会成为转机。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始终要将自己的心弦拨动,机遇总是会降临在有准备人的身旁。4月11日给出的于漪老师的教育案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