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也谈“学习型班组”建设(之三)
下午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其中的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组。党支部和工会起草了一个关于创建学习型班组的暂行条例,也在今天的会议上和大家见面,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教授提出的。此后,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像壳牌石油、杜邦、通用、英特尔、微软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为了应对变局,纷纷对企业的组织形态进行再造,将企业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俨然成为新世纪的最佳组织型态。
能否将“学习型组织”理念运用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不少教育专家和学校为此进行了试验,成效惊人。他们发现在建立共同愿景、分享愿景及学习如何改变既定的心智模式方面,教育组织比企业组织还可以做的更好。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交流教学经验和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实践新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非常重要。
1.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几种措施
1)集体备课以及听课评活动。集体备课是一种重要的备课方式,是学科老师之间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的进度,在每个学科老师各自独立地完成对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之后,备课组或者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集体研讨,各抒己见,非常有利于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老师们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根据大家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分析研究上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落实,对教学内容的演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由此形成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现状的分析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完整思考体系,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首先,教研组集体选定一个课题,共同探讨如何“从学的角度设计教,从学的角度执行教,为学有所得而拓展教”。然后,组内各位教师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同一个课题进行个体备课。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研组内部的相互交流,同时聘请相关的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等)进行指导,使所备的内容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此后,确定一位教师进行教学试教,专家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一道参与听课,研究备出来东西是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修改的基础上,再来上一节公开课,请相关的老师和专家再次听课,展示教学设计如何兼顾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的理念。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和平时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就是这样的一次活动通常要延续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参与的人员包括教师个体、教研组集体和相应的学科专家,涉及面比较广;对一节课的研究和分析比较深入,教师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比较多。如果一个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能开展这样的一项活动,经过几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组优质课,这将是本教研组的拳头产品和优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一个教师的群体,成为教学方面的骨干和中坚。顾泠沅教授对这样的教学研究过程进行了归纳梳理,提出了“三个阶段,两次碰撞”的基本模式和流程:三个阶段依次为用自己原有的认识去理解教材和教学的阶段;在专家的引领下调整教学的阶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重新认识教学的阶段。两次碰撞发生在三个阶段之间,第一次是自己原有观念与他人观念之间的碰撞,第二次是运用新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状况之间的碰撞。
3)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根据教研组教师现有的状况和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是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一种重要渠道。教学专题的研讨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大的如:教学方法的研讨,教学原则的研讨,教师素质与教师心理的研讨,青少年心理特征的研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策略和途径研讨等。小的如:教案编写的研讨,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科经典实验教育功能的挖掘等,甚至细微到课本板书的研讨,作业批改的方式的研讨等等。
4)实施学科教育科研课题。每个教研组都应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每个备课组都应围绕教研组的课题确立一个子课题,每个人都应在课题研究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以课题研究作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具体学习“舞台”。
教研组制定的研究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果。教研组在选择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时,要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思考: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是必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使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
5)外出交流和论文写作。区域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省市级国家级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各种教学评优活动等,都是展示教研组学习水平的重要平台。教研组都应组织全区教师积极参加,以达到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
2.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内在机制
1)情感和谐。教研组成员要有共同的愿景,能自觉地融入教研组集体之中,与集体同呼吸,共进步。既完善自我,又相互帮助,教师之间形成事业上的朋友。
2)风格多样。教研组要有大家一致认可建设目标,有共同的建设项目。但同时,又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个性,要给每一个成员创设展示个性的舞台。要有“和而不同”的理念,通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要求,来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
3)领军人物。教研组要有大家认可的领军人物,通过这个领军人物的示范和奉献,产生相应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并使组内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及时地得到展示,教师探究的成果及时得到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