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出交流学习的点滴回忆

(2007-03-20 07:24:17)
分类: 我的心情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有几所家乡的学校和我联系,说要安排学校里的一些骨干教师到上海的同类学校里听听课,了解上海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扩展教师的视野。这使我想起了在安徽工作的时候,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的点滴来。

由于学校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1995年暑假期间,我连跳三级,从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下子提升为副处级干部,担任淮北煤师院附中的副校长,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将学校的教学质量抓上去,我自己亲自带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及物理教学工作,三年的时间内,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了三个台阶,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当时办学的盛况:学校每年招收180名学生(含正式生和扩招生),但报考我们学校的考生总是超过3000人,最高的一年达到3600人。

从一个本科也考不上到办学质量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其中全体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学校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鼓励教师发奋努力。在各种措施中,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下面的几种途径是我们经常采用的。

1.全校学生放假,老师包车集体出去学习。获知附近的一些重点中学搞开放日活动、对外公开教学的时候,我们就给学生放假,让教师集中外出学习。蚌埠、宿县、合肥等地,都留下了我们听课求学的足迹。

2.组织骨干教师到一些办学有特色的学校进行学习,回来之后向全校教师回报学习体会。三年的时间内,我们就先后到过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等近二十所著名的高中,通过深入班级听课、收集文字资料、拍摄录像、交流访谈等多种途径,取回来不少真经,并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组织淮北五校联谊会,通过各个年级教师在编制试题、统一阅卷、研究教法等方面的交流,吸取他校的长处和经验,为我所用。后来这个联谊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有一段时间在淮北地区很有影响。

4.鼓励教师参加高规格的教学研讨会,要求教师自己要带着论文参会,回来之后在教研组内进行会议情况的汇报。

……

掐指一算,离开淮北已经快十年了,他们现在培训教师的渠道,要比我在的时候拓宽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很多措施,放在上海是无法操作的。比方说全校放假让教师外出去听课,那等老师们听课回来校长可能就要被免职了;比如说组织骨干教师到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去学习几天,现在的老师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几个人一道出去,学校的课堂教学还不乱了套?比方说搞一个联谊会,但总有人会把它和命题联考挂上钩,这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等等。

外出学习是不是有效?也是很多人质疑的一个问题。

先说集体外出听课。为了能听到课,常常要提前一天到达开课学校所在的城镇,这样一次活动要耽误学生至少两天的功课。在这两天内,外出的老师可能只听到了12节课,是不是经济?我们认真权衡了一下,认为还是很值得的。学生平时周末也在学校上课,老师外出学习,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休息放松的时空,学生非常欢迎;教师利用这个外出的机会,也正好可以放松一下,除了听课评课之外,在一起聚会沟通,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愉快,交流之中一些新的教学想法和措施就诞生出来了。

再说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种研讨会。有人就认为,这些研讨会实质上就是给一些教师提供了外出旅游的机会。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甚至告诉教师外出开会首先要玩好一点。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太辛苦了,在忙于各种教学事务的同时,还在不断关注自己的教育科研,写出的文章很有价值,被相关机构选中,给他一次外出开会的机会,就算是对他们的奖励。我们本着这样的想法去落实这些措施,发现老师们实际上都非常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回来都能给其他老师带回来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有力地促进了教研组的建设。

我自己能有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视外出学习。我从在淮北煤师院附中教书开始,基本上没有师傅带,一切东西都要靠自己通过实践来摸索,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虽然我潜心研究教学,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绩,但直到我毕业整整7年之后,才开始有文章在物理专业杂志上发表,从这样的一个事实也可以说明一个教师自己摸索的艰辛。为了提高自己,我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机会,到外校、外地学习听课,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物理名家,是他们一点一滴的教诲,使我逐渐走上了物理教学研究的正确道路,极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

知道家乡学校的老师到上海来学习,我是非常高兴的,不只是因为老乡的到来,还为他们有教师培养的这些具体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