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问题适合学生去探究?

(2007-03-10 10:35:03)
分类: 课程教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采用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成为课程改革和实践的一个热点。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就会导致不同的实践。

记得前一段时间,一个教研员要我给区域的老师讲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我当时提出了一个观点,意思是说接受式学习在当前情况下,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和学的方式,根据教学的实际引进探究性学习,在于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聘请我的教研员显然对我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的讲座刚讲完,他就进一步对在座的老师讲: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探究,并将这一点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指标。

这个教研员的发言,引发了我对“探究性学习”教学起点问题的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最为合适,也最能得到期盼的教育目的呢?

现有的各种教学著作中,多的是教师设计并完成的一个个探究的案例,虽然这些内容很鲜活,但不能解答我心中的困惑。我带着这个问题深入课堂,在听课以及和老师们不断地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是否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取决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丰富的“直接经验”的储备的时候,教学没有必要采用“探究”的方式,只要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直接经验的支持的时候,需要通过“探究”教学的设计,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举例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冰激凌、打雪仗、制作冰块,已经对抽象的“冷”这一概念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讲述“北冰洋”的“冷”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创造一个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去那里亲身感悟,教师只要能够通过教学的设计,调动学生对冰激凌、雪、冰块的“冷”的认知,就能顺利完成对“北冰洋”的“冷”的认知。

上海高考题中有这样一个试题: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他一分钟跳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          W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不需要亲身实践?显然,就是给你一个绳子,在那里跳上一段时间,也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跳绳的运动学生非常熟悉,他们也能非常方便的将这个运动进行分解,知道跳绳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一个周期是1/3秒,其中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是1/5秒,上升的时间是1/10秒。有了上升的时间,很容易得到上升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得到运动员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关键的问题是,在求平均功率的时候,应该选用那一个时间(1/31/51/10)?

学生在学习平均速度、平均功率等概念的时候,都知道这样的事实:这些量的平均值和所选择的时间有关,时间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如果问题中没有限定时间,这要对整个运动过程全程加以考虑。

在这个问题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要求那一次跳起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因此要对全过程进行分析。全程的总时间tnT,在t内克服重力做的总功Wnmgh,两者相比,不难看出,这个平均功率实际上就是一个周期内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应地,时间应该选择1/3秒,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个问题是一个带有实践性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需要“探究”,只要学生具备了对运动员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具备了平均功率这样的基本概念,利用学生的这些间接经验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认识,并形成新的经验建构。

前几年我在给高一的学生将平均速度的时候,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题:估测蚂蚁的爬行速度。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有想到学生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估计出来的爬行的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相差超过了10000倍!对蚂蚁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动物,为什么学生这样“熟视无睹”呢?

再上课的时候我将学生的答案报给他们听,他们一个个哄堂大笑,然后急切地要我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我意识到,如果我将这样的“标准”答案给了他们,他们可能暂时会记住这个答案,但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一定会再次忘记的,同时要是换另外一个动物,他们仍然会等着问我要答案。因为他们缺乏“量”的观念,也没有通过自我的“探究”获得问题的解决的意识和经验,这些正是老师需要加以引导的。

为此,我对同学们说:“我也不知道蚂蚁的爬行速度是多少,不如我们现在就教室外的草坪上捉上一些蚂蚁,一起来测量一下?”

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捉来了蚂蚁,但他们很快发现,要测定爬行的速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让它走直线还是让它自然爬行?它走走停停怎么办?如何测量蚂蚁走过的路程?让蚂蚁爬行多长时间为好?……一节课过去了,爬行速度有了初步的结果,提出的问题更是越来越多了。学生们兴致昂然,自由组合起了课题小组,相约课后对这一测量进行进一步设计,继续测定。

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呢?原因就是学生虽然知道蚂蚁每天都在爬行,但缺乏爬行速度方面的“量”的直接经验,也缺乏对其他物体运度速度方面的“量”的估量的经验,同时缺乏将控制变量等实验思想运用于平时的生活问题的解决的意识,这些都只有通过创设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随想070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