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0704

(2007-03-09 10:01:11)
分类: 课程教学
——再谈备课的三个环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演戏还是教学,要能够演的(上的)精彩,让观众(学生)如痴如醉,绝不可能仅凭临场的“随机应变”,上台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关键。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这个案例:“我们知道这位历史老师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当别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堂课时,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备课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花费了多少的心血都不为过。

备课要把握三个环节:

1.使自己明白

明白什么?对于新知识的教学,要明白将要讲述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明白这些内容和以前学习的知识以及后续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将要讲述的知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明白这些知识背后隐含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学科思维方式,明白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明白教材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知识的,要明白学习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区别,会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最新的教材一编写出来往往就成了“古董”,因此还要了解将要讲述的知识内容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还要明白考试说明对将要讲述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些要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思维的形成。

我昨天在外校听了一节高三物理复习课,一堂课的时间,老师讲力学包括静力学、动力学、能量三大板块,这三个板块可以通过三道题来认识,接着就是3道试题;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接着又来了3道试题。这些试题本身都是陈题缺乏新意不说,为什么要讲这些试题,试题背后想告诉学生什么,尽管我是一个物理老师,听了一节课之后也没有想明白。或许这所学校的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我最为老师担心的就是:一节课已经从力学讲到了电磁学,物理学科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都通过试题涉及到了,下一步老师该如何讲?

2.使学生明白

“使学生明白”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新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指标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可以评价是否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其次要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否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的基础和桥梁,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是无法进行同化和顺应的;第三要明白在要讲述的知识中,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学生知道但认识有偏差或者错误的,哪些是学生不知道的,分析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教学的情景,暴露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思维上的障碍点,这些偏差和障碍点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使学生明白”的出发点;第四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教学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逻辑体系,学生学习有自己的认知规律,这两者之间是不同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设法在这两者之间设计一个教学序列,既能体现知识的内在结构,又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陶行知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说:“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这段话启发我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去设计教学,才能做到“使学生明白”。

博友“老牛苯苯”昨天在我的博客中留言:“我女儿今天回来和我说,今天下午两节语文科,老师讲得很高兴,其实我们听起来很难受。我问其原因,女儿说:思路不清晰说明她备课不充分,还一个原因一个调子下来,没活力。”这就是教师备课不考虑学生,不关心学生是否明白的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3.使学生容易明白

怎样使学生容易明白?关键在于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之间要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要积极建构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在我任职的前面一所学校,大家普遍感到语文课上起来老三篇,师生上起课来积极性都不够高。为此,学校邀请了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选择了一篇自读课文,选择了本校的一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让所有听课的教师感到惊讶!这还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吗?那些原来在课堂上总是精力不集中的孩子,今天的发言怎么那么的踊跃;原来总是昏昏沉沉的课堂,今天却变的那么的活跃。自读课可以上的如此吸引人,上的精彩,奥妙在那里呢?其实,奥妙就是这位教师给同学们建立起了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学习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