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上周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之后,感到意犹未尽,就找来了方明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进行扩展阅读。这本书中收集了陶行知先生的77篇文章,其中有一半是《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没有收录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陶行知所著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处处展现着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1.追求爱的教育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平民教育的陶行知,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着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让我既敬佩,又汗颜。
他爱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他对教育无限的爱最真实的写照。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能够拥有为之“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
他爱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 ;看到一所学校办学有方,他都会欣喜万分,亲自去考察,写文章推介;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称学校为“爱人”,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
他爱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行知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2.追求生活教育
如果你仔细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就会深深的感到,从头到尾,书中的每一页都写满了两个字——“生活”;30万字的篇幅,其核心的词语只有一个——“生活”;77篇文章,实际上在做一篇大文章——“生活”。用陶行知自己的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生活世界是鲜活的世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生活”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词典里最核心的词条,其他词条都是由这一词条衍射、演绎出来的。
我前面专门研读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完成了一篇读书札记,这里不再赘述。
3.追求平民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高度重视大众教育、平民教育。他誓言要把大众、平民从艰难困苦的处境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能够当家作主。他想通过民主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为了实现平民教育,他将目光瞄准了“边疆尘”——偏远的农村(如苏皖一带),偏僻的校园(如晓庄、育才),偏盲的人群(如农家子弟、女孩子),只有这些地方的人们都具有了读书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普及教育。他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会读书的人对于人类和国家应尽之责任,应享之权力,可以多明白些。”
为了推动平民教育的开展,他大力推举“小先生”,亲自编写教科书《千字课》,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法筹集平民教育的经费……他说:“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
4.追求民主教育
陶行知在后期,提得最多的就是民主教育。单从《陶行知教育名篇》所选的篇目来看,就有《民主的儿童节》、《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五篇文章谈这一话题。
陶先生认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民主的教师必须要(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追求民主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与接纳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本书在“序二”中写道:“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这句话可能过于偏激,我想如果反过来说,大家一定可以接受:“一个读懂陶行知的人,更有可能在中国做一个好教师”。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编